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有道 查看内容
主讲嘉宾

傅如华 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会委员,河北省心身医学会委员,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出身医学世家,从医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各种内科疑难杂症,注重疾病的病因治疗、个体化治疗。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眩晕、头痛、失眠、焦虑、抑郁、习惯性抽动症、痴呆、帕金森病、神经性耳聋、耳鸣、各种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颈腰腿疼、疱疹后神经痛)、运动障碍疾病等。

[第083期]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选择
时间:2014-7-28 15:03   来自: 中健网·健康有道   原作者: 傅如华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选择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选择

一、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也高的一类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塞)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定义: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的总称。
    三大致死性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脑卒中,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我国脑卒中发生率150万/年,死亡100万/年;肿瘤
    引起脑血管病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外伤;脑动脉炎。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炎症,先天发育异常,血管损伤等;血栓:心脏、动脉、反常栓子、异常栓子(空气、脂肪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脑灌注不够,如血压过低、血容量不够、心衰、大动脉病变远端灌注下降等;血液成分异常:高凝状态、血液学异常等。
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
    1、不可干预高危因素有年龄,遗传,种族,性别等。
    2、可干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肥胖与不良生活方式、血液流变学紊乱、口服避孕药和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意识改变(嗜睡、昏迷等);认知功能改变(糊涂等),语言功能改变(言语不流利、言语困难等);肢体麻木和疼痛,感觉减退或者消失等;肢体的无力、力弱、瘫痪,可出现抽搐、震颤、舞蹈运动等不自主运动。
其他常见的症状:
    头晕、眩晕、耳鸣、头痛、疲乏、焦虑等;吞咽困难、复视、步态不稳、声音嘶哑、视物不清(甚至失明)、偏盲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医治疗:
    1、抗凝治疗(促进侧枝循环,预防继发血栓)低分子肝素;
    2、溶栓:UK-最早发现的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第二代溶栓药;
    3、降纤(降低中风早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蛇毒制剂,巴曲酶,降纤酶等;
    4、扩张血管药(改善脑缺血,对神经元存在直接保护作用),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前列地尔等;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的疗效,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二磷腺苷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
    6、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氟桂利嗪、神经节苷脂、小牛血清去蛋白。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头为精明之府,脑藏于头颅之中,上至天蓋,下至风府穴,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诸神之会,赖颅骨以护之,膜以隔之,大络小络以贯布之,是以五脏精华,六腑清阳,皆上以养脑,从而使脑具中清之质,精明之用。若脏腑五神功能失调,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皆可使脑失其用,从而导致“中风”病症的发生。疾病特点为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为主症。
鉴别诊断:
    口癖(面神经麻痹);
    痫病(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
    厥证(晕厥、休克、中暑、脑血管痉挛等);
    痉证(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脑病);
    痿证(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
治疗大法:
    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缓则治其本,扶正祛邪为主。
1、辨证论治——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粘腻,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或化痰通络汤。
    临床用药—大活络丸、化风丹、溶栓胶囊、华佗再造丸。
(2)风火上逆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头痛眩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方剂:天麻钩藤饮。
    临床用药—醒脑静注射液。
(3)痰热腑实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头痛目眩,腹胀便干,痰多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多见于急性期)。
   方剂:大承气汤或星娄承气汤。
   临床用药—安脑片、牛黄清心丸、清开灵注射液。
(4)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兼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剂:镇肝熄风汤。
    临床用药—大补阴丸、松龄血脉康。
2、辨证论治——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神志昏蒙,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方剂:羚羊角汤。
   临床用药--安脑片、安宫牛黄丸、紫雪散;醒脑静注射液。
(2)痰蒙清窍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声辘辘,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或周身湿冷,痰涎壅盛。
    方剂:涤痰汤。
    临床用药—苏合香丸;醒脑静注射液。
3、辨证论治——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方剂:参附汤。
    中成药制剂:益气复脉、参芪扶正、参附、参麦注射液等。
4、辨证论治——后遗症期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伍汤、振源胶囊、通塞脉片、血府逐瘀。 
    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大补阴丸。
    阴虚血瘀证---六味地黄、地黄饮子。
    言语不利为主症者---解语丹。
    中风后痴呆---培元通脑。
    中风后抑郁---疏肝解郁胶囊、红花逍遥。
5、其它治疗
 (1)、易患因素调控(血压、血糖、血脂、不良生活习惯)。
(2)、针刺治疗(傅氏头针、体针)。
(3)、康复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肢体痉挛训练)。
(4)、推拿(缓解疼痛,抑制痉挛)。
(5)、中药熏洗(养血柔肝、舒筋缓急等药物熏洗,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12下一页
注:中健网独家专稿,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