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药品器械 查看内容

调查称经典低价药绝迹以每年几十种速度消失

2014-8-5 08:42| 发布者: 丁宁| 查看: 19| 评论: 0|原作者: 钱宇阳|来自: 京华时报

摘要: 5月,国家发改委取消500多种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6月底,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第一批低价药品清单,确定了共160种低价药品。不过,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药店发现,过去的经典低价药仍难觅踪影,即便有一些低价药,有些药店也不愿意推荐给消费者,将其摆在了不显眼的位置。
    5月,国家发改委取消500多种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6月底,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第一批低价药品清单,确定了共160种低价药品。不过,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药店发现,过去的经典低价药仍难觅踪影,即便有一些低价药,有些药店也不愿意推荐给消费者,将其摆在了不显眼的位置。 

    京华时报记者钱宇阳京华时报漫画谢瑶

    □调查篇

    部分经典老药市场难寻

    7月30日,记者走访京城多家药店发现,三七伤药片、三金片、维C银翘片、藿香正气丸等低价药还较为常见,但仍有一些品种低价药难觅其踪。

    在昌平区沙河一家药店,记者发现,12片装维C银翘片3.2元,折合为0.267元/片;27片装的三七伤药片售价为1.9元,折合为0.07元/片;72片装的三金片售价为22元,折合约0.3元/片。除此之外,记者还找到了红霉素眼膏(2g装,售价0.3元)和去痛片(2片装,售价0.03元/片)等低价药。“这些都是普药,在市面上较为常见,药店一般都会进这些药。不过购买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我们一般也不主推这些产品。”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时,记者还发现这些低价药多数摆放在不显眼的货架上。如维C银翘片放在了背向入口的货架上,且是靠近中下层的位置,但如果仔细找的话,也很容易找到。

    当记者问是否有一些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治疗心衰的地高辛等低价药时,该药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没有这些药物。随后,走访几家药店中也并没有发现此类药物。多家医院药房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低价药医院药房中也不全,但一些常用的低价药还是有的。如维C银翘片、藿香正气丸等。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介绍,目前市场上一些品种的低价药仍一药难求。治疗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扑尔敏,疗效已被肯定,每天的治疗费用才0.07元;治疗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的大黄碳酸氢钠片,1000片只要4元钱;治疗抑郁症的丙咪嗪,100片价格不足10元;解毒消炎药牛黄解毒片(每盒1元)、解热止痛药去痛片和安乃近片(每片0.02元)、感冒清胶囊(每盒1.8元)、速效伤风胶囊(每盒1.3元)、治疗湿疹的炉甘石洗剂(每瓶2元)、导便的开塞露(每支0.5元)、盐酸金霉素眼膏(每支0.5元)、伤湿止痛膏(每盒1.2元)、助消化的大山楂丸(每盒1.6元)……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廉价药品,目前在市场已经很难买到。

    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近年来,很多市场上常见的国产低价药逐渐没了踪影,数据显示,十年间,在对我国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调查后,短缺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数量高达342种。

    以甲巯咪唑为例,这种治疗甲亢的常见药在去年悄悄地消失了——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甲巯咪唑“药荒”,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全城“一盒难求”。据了解,生产甲巯咪唑成品药的企业共13家,有原料药许可资质的企业是3家,但最后只有北京市的一家药企勉强维持。表面上看,甲巯咪唑去年“断货”的直接原因是药企原料药证书到期,药品停产。但根本原因是产品价格偏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国家发改委制定基本药物全国最高限价,甲巯咪唑的全国零售最高限价是每瓶4.9元。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就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低价药为何闹药荒

    为何低价药在市场难觅呢?郭凡礼表示,造成低价药难觅的原因是“无利可图”。“终端价格低,无法让利给中间流通环节,医院医生、销售人员难从中获利,积极性降低,造成低价药入市受阻,采购量下降,导致生产商不得不缩减产量,造成低价药难觅。”

    于明德分析,目前看,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廉价药品招标价格太低,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零利润,不愿意生产。因为招标由各个省分别进行,招标办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个不太懂药品生产、流通的机构,在招标价格上总是选择越低越好,全国范围内也是选最低价格。由于招标部门离企业比较远,所以企业的话通常听不进去,认定这个价格可以继续降,最终逼死低价药。“当前我国药品生产能力还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只要有一分钱的利润,都有人生产。目前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在不断提高,但廉价药的最高零售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上调,有的药价甚至十多年都没变过。以常用药红霉素、青霉素为例,如今的价格差不多都还是5年前的价格,廉价药利润空间越来越微薄,甚至不能保本。”

    朝阳医院主管药师张征告诉记者,患者难觅低价药一大原因也与目前的医疗体制有关。“现在很多医院是‘以药养医’,一些医生并不愿意开低价药,没有市场需求,药厂自然不愿意生产。此外,使用低价药医生获得的回扣低,也是更倾向于使用贵一些的药品的原因。”

    张征还表示,一些低价药由于副作用或疗效不足也逐渐被淘汰,被安全性更好的产品替代。“比较典型是抗生素类药物,比如氯霉素眼药水治沙眼,多数时候已被诺氟沙星眼药水取代。氯霉素眼药水在一开始使用时消除沙眼效果不错,但使用多年后会产生耐药性,治疗沙眼的效果就会下降。”

    放开零售限价扶持低价药

    为了改变低价药难觅这种现状,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国家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根据公开的清单,被取消限价的药品包括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常用、廉价的药品。同时要求,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此外,北京市发改委6月底也公布了北京第一批低价药品清单,确定了共160种低价药品,其中西药34种,中成药126种。清单包括感冒清热口服液、维C银翘片、藿香正气水等均入榜。

    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介绍,低价药最高限价制度,源于原国家计委2000年发布的《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等相关规定,低价药最高限价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临床常用药的价格,减轻病患负担。但近年来,药品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低价药品的利润不断下降,药品企业因此不愿生产或降低产量。“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一些低价药可能会很快‘复活’。”

    目前,市场已经闻风而动,如知名中药企业白云山和黄中药决定,将列入低价药目录的小儿板蓝根颗粒、消炎利胆片等药品恢复生产。

    低价药价格不会大幅上涨

    一些患者担心,放开低价药最高限价后,药品价格会不会大幅增加,是否会加大患者的医疗负担呢?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监管和引导,防止经营者滥用自主定价权。

    另外,有关部门将针对低价药品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政策,确保通过竞争形成合理价格。专家表示,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使用,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费用下降。

    郭凡礼也表示,许多低价药品的日均费用远远低于最新政府指导价,所以低价药零售价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该政策实际为低价药中独家品种的价格上调埋下伏笔,有利于低价药产业回暖。虽然低价药涨价会提高用药成本,但是相比能够替代一部分高价药,那么总体上是有利于药费和医疗成本的降低。”

    根治需取消以药补医政策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为低价药定价“松绑”为一项有益举措。上百种低价药的生产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有利于这些药品生产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避免价廉物美的药品短缺、停产。也有人表示,单是生产环节政策调整,对留住低价药影响有限,必须对改变“以药补医”医疗体制。

    数据显示,目前医院把持着全国8成左右的药品销售终端,又垄断着处方权。根据现行规则,医院有15%的药品加成权,100元钱的高价药的加成就是15元,如果1元钱的低价药加成也就0.15元。这使得低价药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销售不赚钱,另一方面生产不赚钱。

    孙忠实表示,要低价药进入寻常百家家,还需加快医改,让医院愿意采购、医生愿意开方,将生产、医院、销售整个环节打通,才可以解决经典老药难重现的问题。“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调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药品采购也应增强医疗机构的参与度,以优惠价格鼓励医院批量采购低价药,以优质服务确保低价药配送及时到位。”

    张征也表示,要留住低价药,还需建立科学的医院薪酬制度,避免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开药、检查、治疗等收入直接挂钩,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引导医务人员选用价廉质优的药品。

    □服务篇

    日常生活要合理用药

    感冒、拉肚子、发烧……日常生活,人们常会闹些小毛病,我们该如何合理用药?

    盲目使用药物危害大

    张征介绍,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合理用药原则。

    很多人感冒就喜欢用抗菌类药物,这种方法可取吗?张征介绍,大多数感冒属病毒感染,导致腹泻的病因也有多种,随意使用抗菌药只会增加副作用。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张征说,我们提倡的安全合理用药,还倡导人们不要过度用药。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需经过胃肠道吸收,起效慢,但并不意味着口服药就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有的口服药也会产生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能不用药最好不用。

    一些患者认为用药种类多或用药剂量大就可以“加快”药物的疗效。张征表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有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使得药物减效、失效,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除非在医师或药师的建议或许可下,否则严禁随意并用多种药物。

    如何正确选择药品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选择药物呢?张征提出以下建议:

    辨清症状。购买药品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病情及身体情况,然后对症状进行判断。如果对自己的症状辨别不清应到医院就诊,经医生指导后再购药。

    选择药品。了解自己的病症后,就要向药师咨询适合自己症状的药物,以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

    查看包装。要看清药物的成分和主治病症,以及商标、生产日期等。要确定包装上有无批准文号。

    阅读药物说明书。药物说明书是该药最详尽的信息,购药时一定要详细阅读。

    适量购药。购药前,最好向医生或药师咨询用药的疗程,再决定购买量,一般治疗感冒发热的药,3-5日为1个疗程;止咳、消炎药5-7日为1个疗程;治疗肠胃病用药的时间较长,可适当多购买一些。另外,还有需要长期服用的保健类药品,购药量也可以多一些。

    注意药品的价格与实用性。有些人总觉得价格较高的药物,药效很强。副作用小,而忽略了药品的对症性,盲目购买。有的人只偏重于药物的低价位,而不看重药品的质量。这两种购买类型都是片面的,在够药时也应注意。

    ■相关链接

    合理用药十大原则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发布公告称,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的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买药要去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说明。

    5.处方药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切勿擅自变更。特别是抗菌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地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特别注意禁忌。

    8.药物的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国家免费为需要接种疫苗者提供一类疫苗,有关人员应按时进行接种。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