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常常是从引起这一事件的原因入手来进行把握,认为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才使得孩子因为“承受不了”老师和家长带给她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孩子的精神障碍;却很少从孩子为什么会“承受不了”这一内在因素上去探讨孩子患上精神障碍的内在原因。如果我们说老师和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但这种“不当”,又是通过什……
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常常是从引起这一事件的原因入手来进行把握,认为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才使得孩子因为“承受不了”老师和家长带给她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孩子的精神障碍;却很少从孩子为什么会“承受不了”这一内在因素上去探讨孩子患上精神障碍的内在原因。如果我们说老师和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但这种“不当”,又是通过什么来反映出来呢?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懂得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对老师和家长的行为作出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一舆论伤害事件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外部的现象上,而必须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上去探讨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对案例中的事件作一透彻的分析。
其实,只要我们对案例中的事情经过仔细地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一案例既指出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也向我们提示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孩子的心理素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问题。由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才导致林洁患上精神障碍。这也就告诉我们,老师和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是通过孩子的心理素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来反映出来。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从心理的角度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心理承受力?
1、心理承受力。从心理的角度对案例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心理承受力”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不管是从教育学上,还是从心理学上,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和说法。但就我们的理解而言,所谓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指个人的心理能够承受得住多大程度的外界打击或外界刺激,或者说,能够承受得住多大程度的心理压力。就象一个气球,当你把它吹到极限并未炸裂时,这就是气球的承受能力。可当气球被吹到了极限,你还要吹的话,气球承受不住,也就必然炸裂。其实,人的心理也象气球一样,当他(她)的心理承受不住外界环境的打击、刺激或压力时,也就必然要出现问题,由一个正常人而变为心理异常,出现精神障碍。案例中的林洁,她的心理就是由于承受不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由心理正常转变为心理异常,导致精神障碍。
由于人的心理承受力就象气球一样有一个限度,或者叫极限,这就说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值;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都不同,但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值。林洁由于留男同学高建在家住宿,遭到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已经超过了林洁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了精神障碍。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案例中的另一人——高建,也是这一舆论事件的受害者,也遭到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为什么高建没有患上精神障碍?分析起来有这么四种可能:一是高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没有林洁的大;二是高建的心理承受力比林洁的强度大;三是由于两性差异,男孩子生来就要比女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强;四是高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林洁不同,所以高建没有患上精神障碍。这里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是由哪些要素所组成的问题,为我们对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提供了素材。
2、心理承受力的组成要素。人的心理承受力是由哪些要素所组成的,说起来大家都清楚: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一个定量,环境因素则是一个变量。但如果我们说高建没有患上精神障碍,是因为高建的心理承受力比林洁的强度大,这就说明了心理承受力既是一个遗传因素,又是一个环境因素。如果我们先从遗传的角度对心理承受力作一剖析,我们就会看到,心理承受力确实是一个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