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上海长征医院采访时,遇一名六岁小男孩因昏迷发热到该院就治。诊断结果表明,其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超过2080/立方毫米,颅内压超过400毫米汞柱……这是一例重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死亡率接近100%!该院廖万清教授带领医务人员为病人采取降压、控制菌情等紧急措施,24小时后,这个小男孩颅内压降至200毫米汞柱,并逐渐清醒……隐球菌性脑膜……
日前 ,记者在上海长征医院采访时 ,遇一名六岁小男孩因昏迷发热到该院就治。诊断结果表明 ,其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超过 2080/立方毫米 ,颅内压超过 400毫米汞柱……这是一例重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死亡率接近 100%!该院廖万清教授带领医务人员为病人采取降压、控制菌情等紧急措施 , 24小时后 ,这个小男孩颅内压降至 200毫米汞柱 ,并逐渐清醒……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疾病 ,如治疗不及时 ,约有 86%的患者可在一年内死亡 ,即使在目前已有多种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其死亡率仍在 40%~ 65%。更可怕的是 ,在这些幸免于死的病人中 ,部分患者还可留有失明、听力障碍、偏瘫、头痛、下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其致残率约为 20%。
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教授廖万清从 20世纪 60年代起开始真菌病研究。他先后发现 10种新病原真菌及新病种 ,其中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采用廖氏命名 ,并被美国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收录保藏。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 ,他将系列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将药物与降颅压、电解质平衡、静脉注射、鞘内注射等相结合 ,分两期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 30余例 ,全部痊愈。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 ,他领导的课题组有关真菌病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被有关专家认定为我国真菌研究的重大突破。
廖万清教授认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一旦确诊 ,应在高颅压下进行鞘内注射、静脉注射和口服联用两种以上抗真菌药物 ,同时降颅压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以及进行脑脊液菌体计数、培养 ,乳胶凝聚检查等定量检测方法 ,治疗约 8~ 12周。待脑脊液培养转阴 ,而直接镜检仍可能为阳性时 ,可转入二期治疗。治疗主要用口服咪唑类药物等 ,持续 8~ 12周 ,只有在脑脊液培养、镜检阴性和监测指标连续 3次正常时 ,才停止治疗。
据介绍 ,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主要为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此菌多存在于自然界及动物体内 ,在鸽子聚集地的粪便、鸽巢中尤甚。传染途径有三种 :主要的是吸入空气中的孢子 ,其次是创伤性皮肤接种和吃进带菌食物。廖万清说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及早治疗者可以完全恢复健康 ,没有后遗症。如救治太晚或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超过 280/立方毫米 ,则预后不良。目前的抗真菌药物中以氟康唑和伊康唑效果明显。二性霉素 B、 5-氟胞嘧啶、咪康唑等亦有显著疗效 ,但二性霉素毒性较大 ,应正确掌握剂量和用法。此外 ,两种不同的抗真菌药物适当配方可有协同作用 ,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