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男,10岁。2001年11月26日初诊。家人代诉:发热、昏迷、强直性抽搐1个多月。昏迷前2个月,已出现反复发热,往来寒热,此次起病后一直住院用西药治疗,病情仍未控制,未能确诊病因。检查:神昏,发热38.5℃,面红唇赤,每天2次以上全身强烈抽搐,痰多,大便数天一解不结,舌质红赤,苔白厚,脉浮滑数。……
李某某 ,男 , 10岁。 2001年 11月 26日初诊。
家人代诉 :发热、昏迷、强直性抽搐 1个多月。昏迷前 2个月 ,已出现反复发热 ,往来寒热 ,此次起病后一直住院用西药治疗 ,病情仍未控制 ,未能确诊病因。
检查 :神昏 ,发热 38. 5℃ ,面红唇赤 ,每天 2次以上全身强烈抽搐 ,痰多 ,大便数天一解不结 ,舌质红赤 ,苔白厚 ,脉浮滑数。
辨证 :邪热炽盛 ,痰热蒙闭心包 ,肝风内动 ,温热邪气弥漫于卫、气、营。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祛湿开窍、镇肝熄风止痉。
处方 :1.内服 :羚羊骨 (先煎 )15克 ,水牛角(先煎 )24克 ,生石膏 (先煎 )100克 ,钩藤 (后下 )15克 ,大青叶 10克 ,蒲公英 20克 ,贯众 30克 ,佩兰 15克 ,连翘 15克 ,金银花 30克 ,牛蒡子10克 ,僵蚕 15克 ,蝉蜕 15克 ,石菖蒲 10克 ,法夏 1 5克 ,竹叶 10克 ,天竺黄 15克 ,黄芩 10克 ,柴胡 20克 ,白芍 20克 ,珍珠母 (先煎 )30克 ,白蒺藜 15克 ,全蝎 10克 ,菊花 15克 ,玄参 30克 ,知母 10克 ,麦冬 15克 ,地龙 15克 ,生地 30克 ,青蒿 15克 ,板蓝根 30克 ,防风 10克 ,生牡蛎(先煎 )60克 ,夏枯草 30克 ,薄荷 (后下 )10克 ,远志 6克 ,丹皮 15克 ,胆南星 10克 ,云苓 30克 ,陈皮 10克 ,甘草 10克 ,白术 10克。每剂药头煎与复煎混合 ,小量多次分 2天服完。
2.针刺 :十宣点刺放血 ,人中 ,风府 ,哑门 ,风池 (双 ),印堂 ,曲池 (双 ),合谷 (双 ),中脘 ,大椎 ,足三里 (双 ),阳陵泉 (双 ),阴陵泉 (双 ),丰隆(双 ),三阴交 (双 ),中冲 (双 ),涌泉 (双 ),肾俞(双 ),廉泉。头针运动区 (双 ),眼针上、下焦区(双 ),肝胆区 (双 ),泻法 ,不留针 ,每天针刺 1次。
11月 30日诊 :低热 ,仍躁动、抽搐 ,唇红赤减 ,脉细数。院方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脑电图示 :异常 (癫痫性 )。
处方 :1.中药守上方 ,去贯众、板蓝根、金银花 ,加鳖甲 (先煎 )10克 ,黄柏 10克 ,百部 15克 ,川足 2条。服法如前。
2.针刺如前。
继续治疗至次年 6月 ,病告痊愈。随访至今已完全康复 ,恢复上学 ,读书成绩优良。纵观整个治疗过程 ,初诊因温热邪气弥漫于卫、气、营 ,合有痰热互结蒙闭心包、肝风内动而作痉 ,其病势危急 ,病机复杂 ,久治不愈 ,故取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祛湿开窍、镇肝熄风止痉法 ,在银翘散合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合二陈汤方的基础上 ,再选加增强上法的药物组成大方内服 ,随症加减共服 49剂。热邪退尽 ,正气不足明显 ,而改用大补气血、健脾、补肾益脑髓为主 ,佐以化痰、镇肝祛风之品 ,而选八珍汤合《古今医澈方》补脑丸合《千金要方》孔圣枕中丹合温胆汤方的基础上选加增强上法的药物 ,共服 12剂而康复。针刺由每天 1次 ,到 4天 1次 ,刺法由泻法到平补平泻 ,最后以补法收功。整个治疗历时半年 ,疗效十分满意。但处方中用方之繁 ,选药之广 ,药量之重 ,取穴之多 ,与传统的中医常规用药相悖 ,中医学处方原则本来虽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等多种方法 ,临床上多推崇前贤用药不过数味 ,取穴不过数处的简洁严谨之方证药法。笔者在临床治疗许多疑难、危重病症时 ,若其病机复杂 ,虚实互见 ,久病难治时 ,多采用“大方”治疗。实践证明 ,只要辨证准确 ,立法处方、选药取穴得当 ,往往可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其中是否也有它可取之处 ?“大方”治病能否拓宽临床治疗的思路 ?望以此文抛砖引玉 ,与同道共同探讨提高中医药治病疗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