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我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重症救护、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创新人才基金的资助。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和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之一,据监测结果表明,我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1%发生在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死亡的……
本报讯 :近年来 ,我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重症救护、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创新人才基金的资助。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和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之一 ,据监测结果表明 ,我省 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 81%发生在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死亡的 9 4%是出生后 7天以内的早期新生儿 ,而导致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是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因此 ,降低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死亡率。目前 ,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这么高 ,这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影响人口质量的疾病。
近年来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问题日益突出 ,常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脑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困难、视听障碍等。为此 ,我省组成了由新生儿科、产科、脑瘫科、康复科、儿童保健、围产保健、影像、神经电生理等多科协作的联合攻关小组 ,并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瑞典的哥德堡大学围产医学中心、德国的 L u d i w i g— M a x i - m i li a n s大学儿童医院等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对新生儿脑损伤进行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 ,从病因、发病机制、防治、预后评估到康复的多方面的系列综合研究 ,首次证实了亚临床感染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增敏作用 ,并成功制备了动物模型 ;在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方面 ,证实了半胱天冬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针对此设计了半胱天冬酶抑制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针对 H I B D后遗症开展了穴位药物注射及多功能康复的措施 ,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