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缺血的各种预处理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目前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缺血预处理、短暂高温预处理、皮质扩散抑制等。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受试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致使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从而使临床探索无法进行。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对人体伤害小的、易被患者接受的预处理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
对脑缺血的各种预处理研究 ,已经成为当今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目前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 :缺血预处理、短暂高温预处理、皮质扩散抑制等。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受试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 ,致使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从而使临床探索无法进行。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的、对人体伤害小的、易被患者接受的预处理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 1期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丁炯、江苏省中医院吴文忠等对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的研究。
方法 :采用SD大鼠 (体质量 280~ 340g , 39只 )作为研究对象 ,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 ,电针时间分别为 15、30、60、9 0、120分钟 ,间隔 1小时后 ,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 -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 (dUTP )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 ,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显示 :电针预处理组中除 15分钟组外 ,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 ,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 60分钟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凋亡细胞数分别为 (27.8± 4. 2)%和 (20. 2± 3. 0)个 ,与缺血对照组[(41 . 0± 7. 6)%和 (31. 0± 4. 4)个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5)。
丁炯、吴文忠等指出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一旦发生完全性脑卒中 ,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完全恢复正常者只占少数。因此 ,对脑卒中更应该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本研究是在电针治疗脑缺血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和具有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明的基础上 ,结合电针具有副作用小、刺激参数能够控制、易于进行临床探索的特点而设计 ,经实验证实电针预处理具有保护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本实验中电针预处理 15分钟保护脑缺血损伤效果不明显 ,电针预处理 30分钟的保护效应才明显 ,说明电针预处理存在一定的时间要求 ;电针预处理 60分钟的脑保护作用显著 ,电针预处理 9 0~ 120分钟的脑保护作用并没有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说明电针预处理存在一个最佳时间效应点。电针预处理时间较久时 ,其保护作用并不呈累加效应 ,这可能与较长时间电针会产生适应性有关。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和启动神经毒性级联效应 ,后者又涉及细胞死亡程序的激活。因此 ,恢复血供和对神经毒性级联效应的控制对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是必要的。本实验中的脑缺血为永久性 ,没有涉及再灌注。故而电针预处理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其对神经毒性级联效应的控制。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即电针预处理使脑缺血损伤造成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表明 ,电针预处理和未经预处理的大鼠缺血脑组织损伤主要呈凋亡的形态特征 ,这些超微结构研究证实了TUNEL染色结果是可靠的 ,也证实了在局灶性脑缺血 6小时时 ,大鼠的脑细胞仍呈急性期的损伤改变 ,即以凋亡为主 ,并没有造成大量的细胞坏死 ,这和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也是本实验采取局灶性脑缺血 6小时进行电针预处理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中所选用的穴位“百会”及“大椎”均为督脉经穴 ,依据祖国医学的理论 ,治疗中风选取督脉经穴 ,主要在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脉 ,为“阳脉之海”。电针督脉可以振奋周身之阳气 ,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从而达到预防、保护随后的脑缺血损伤的目的。结论 :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 ,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