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进入血液循环中的栓子堵塞脑动脉所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约占脑卒中的12%~20%。近年来,随着TCD、CT、MR等诊断技术的发展,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笔者现就脑栓塞药物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重点:国外有人报道局部动脉内溶栓用药,治疗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在58%以上,临床好转率大于53%,静脉溶栓用药……
脑栓塞是进入血液循环中的栓子堵塞脑动脉所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约占脑卒中的 12%~ 20%。近年来 ,随着 T C D、 C T、 MR等诊断技术的发展 ,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笔者现就脑栓塞药物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
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重点 :国外有人报道局部动脉内溶栓用药 ,治疗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在 58%以上 ,临床好转率大于 53%,静脉溶栓用药则分别为 36%和 2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部分专家认为溶栓治疗早期出血率高 ,危险性与疗效比还须明确 ,溶栓治疗应极为慎重。而国外的一些超早期溶栓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 v o n K u m m e n等人用 100m g r t - P A静脉注射治疗 32例 6小时内缺血性卒中患者 ,其血管再通率达 53%。 R i n g e l s e i n等人用 r t - P A静脉治疗 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再通率达 65%。
近年来 ,由于微导管技术的应用 ,使得超选择性脑血管插管成为现实 ,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血栓附近。如 B o y s e n等人的研究显示 :超选择性溶栓再通率为 40%~ 100%,比静脉溶栓 (再通率 34%~ 59 %)疗效更好 ,且脑出血率也更低。脑梗塞动脉溶栓的缺点是不能尽早给予溶栓药物而有可能耽误病情 ,而静脉用药方便易行 ,能尽量减少脑组织缺血时间。 D e l Z o p p o等人设计联合应用静脉和动脉溶栓方案 ,即在确定病人应用溶栓治疗后 ,先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溶栓药 ,同时积极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这样既可达到快速溶栓 ,又可进行局部用药。
常用溶栓药物 :主要是内源性溶栓剂 ,包括有尿激酶 (U K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 - P A )、单链尿激酶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S C U P A , P r o U K )、东菱克栓酶 (B T X )。
U K能直接激活血浆纤溶酶原 ,但因其无特异性 ,副作用是易引起颅内或全身其它部位出血。 Z e u m e r、 Mo r i E、 D e l Z o p p o等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 U K有效。国内目前正在进行较大规模、多中心、双盲静脉用 U K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同时经动脉选择性溶栓术的试验也将在年内完成。
r t - P A是一分子量为 70× 10~3道尔顿的赖氨酸蛋白酶 ,其治疗效果已被多种实验证实 ,是世界上唯一被正式接受的超早期溶栓药物。
S C U P A (p r o U K )产生于哺乳动物细胞 ,以酶原的形式摄入体内 ,只有在血栓表面形成双链才具有溶栓活性。 T a k a n o通过实验认为 p r o U K比 t - P A更安全更有效。 D e l Z o p p o经动脉注射 p r o J K对 30例病人进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结果其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神经功能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应用前景良好。
B T X是经生物工程技术制取的丝氨酸蛋白酶的 B a t r o x o b i n单成分制剂 ,可诱发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 P A ),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而起溶栓作用。 A o y a m a等人的研究证实 B T X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红细胞凝集、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连亚军、许学霖等 ,选择发病 72小时内的病人 ,用冲击疗法溶栓亦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