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玻其因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发作前每有先兆,如眼冒金星,上肢发麻或有蚁行感。发作时右侧或左侧头部剧烈,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常伴有脘胁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失眠,舌质略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状。其偏头痛为间歇性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患者痛苦不堪。据其证候,当属中医“头痛”、“偏头痛……
血管神经性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因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 ,发作前每有先兆 ,如眼冒金星 ,上肢发麻或有蚁行感。发作时右侧或左侧头部剧烈 ,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 ,常伴有脘胁胀满 ,恶心呕吐 ,烦躁失眠 ,舌质略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等症状。其偏头痛为间歇性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日久 ,缠绵不愈 ,患者痛苦不堪。据其证候 ,当属中医“头痛”、“偏头痛”、“偏头风”等病证范畴。
中医学认为 ,本病虽发在头部 ,但实由内脏病变所致。病人平素性情急躁 ,恼怒不舒 ,情绪受刺激后 ,导致肝气失和 ,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出现恶心呕吐 ;肝气横逆克脾 ,脾虚失运 ,水谷不化 ,则痰湿内生 ,故脘胁胀满、苔黄腻 ,脉弦滑数等 ;肝主疏泄 ,肝郁日久则化热 ,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木郁则化火” ,故有眼冒金星、烦躁失眠、舌红脉数等症状 ;肝为刚脏 ,体阴用阳 ,操持烦劳 ,暗耗阴液 ,阴不潜阳 ,肝风上扰 ,所谓“肝阳化风 ,上扰清窍” ,则使偏头痛卒然作矣。总之 ,该病是由气火挟风痰上扰清空 ,侵犯经脉 ,经脉之气壅塞不通 ,不通则痛所致。治宜降气、清火、熄风、化痰等法 ,皆旨在流通经脉之气 ,所谓“通则不痛”也。我在临床上治疗血管神经性偏头痛 ,常采用自拟的散偏止痛汤治疗 ,疗效较为满意。
方药组成 :柴胡 6g,制香附 10g,川芎 10g ,夏枯草 30g ,法半夏 10g ,丹皮 10g ,白蒺藜 10g ,赤白芍各 10g ,全蝎 3g ,制南星 10g ,怀牛膝10g ,甘草 6g。方中川芎辛温 ,活血行气 ,为“血中气药” ,性善升散 ,能上行头目 ,祛风止痛 ,尤善于治疗头痛。《本经》称其主治“中风入脑头痛” ,《汤液本草》谓其为“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李东垣更明确指出“头痛必用川芎”。川芎与香附为伍 ,舒肝和胃 ,理气解郁 ,兼有止痛作用。全蝎味辛走窜 ,善走经络 ,通络止痛 ,为熄风止痉之良药 ,并能引川芎等味直达病所 ,其与川芎同用 ,治疗“偏正头风不可忍者”(蒲辅周语 ),疗效显著。夏枯草清肝火 ,散郁结 ,能治肝经有热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弦晕等症 ,《本草纲目》有“治目珠痛至夜间甚者 ,神效”的记载 ,其与柴胡、丹皮为伍 ,则有“归经清肝”之效用 (丁光迪语 )。牛膝苦泄下降 ,性善下行 ,能引火下行 ,以降上炎之火 ,而《别录》则云能“除脑中痛” ,其与香附为伍 ,则舒肝降气 ,兼有止痛之功 ,其与川芎为伍 ,一升一降 ,升降相因 ,上下通和 ,据临床观察 ,治疗偏头痛 ,尤有确效。考虑到病史较长 ,久痛入络 ,故配用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散瘀通络 ,由气分兼治血分 ,即叶天士所谓“辛润通络”之意 ,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否则对于风阳之病 ,如若只注意辛香走窜以止痛 ,多用久用则往往会更耗其真气 ,结果愈治而痛反复不已 ,终至身体不支。方中赤芍与牛膝为伍 ,则又有泄肝降逆之功。白蒺藜既能降能泄 ,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 ;又能散能行 ,开宣通滞 ,疏肝解郁 ,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满疼痛。赤芍与白芍为伍 ,则有养血敛阴、平熄肝阳的作用。南星专走经络 ,善祛风痰而止痉厥 ,蒲辅周称其“为治风痰有效药”。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为化湿痰之要药 ,与南星相须而用 ,其效益彰。甘草调和诸药 ,与白芍同用 ,缓肝补脾 ,缓急止痛。合而观之 ,该方具有降气清火 ,熄风化痰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与病颇相合拍 ,故能获效。
临床使用时 ,如跳痛、胀痛持续不止者 ,可加僵蚕 10g、露蜂房 10g ;若病人瘀甚 ,痛如针刺 ,可加桃仁 10g、红花 10g ,或制乳香 6g、制没药 6g ;倘上肢发麻明显 ,或有高血压病史者 ,可加钩藤 10g(后下 )、天麻 10g ;如恶心呕吐较剧者 ,可加旋覆花 6g(包煎 )、代赭石 10g(先煎 );倘遇劳累而诱发者 ,去夏枯草、牛膝 ,可加黄芪15g、当归 10g ;病人舌质红脉细数 ,出现伤阴者 ,去柴胡、全蝎、法半夏 ,改川芎为 5g ,加女贞子 10g、墨旱莲 10g、石斛 15g ;若纳谷不香者 ,可加炒谷芽 10g、炒麦芽 10g,或焦山楂 10g、焦神曲 10g ;如大便秘结不通者 ,可加生大黄 5g(后下 ),老年体弱者可用火麻仁 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