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眩晕包括脑动脉硬化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脑血管疾并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颈椎病以及高血压脑并癫痫等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以中老年居多。究其病因,《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归为“无虚不作眩”,揭示出风、痰、虚为该病成因之内涵。老年人精血虚衰于未……
脑性眩晕包括脑动脉硬化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脑血管疾病、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颈椎病以及高血压脑病、癫痫等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的眩晕 ,属中枢性眩晕 ,以中老年居多。究其病因 ,《内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丹溪心法·头眩》谓 :“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则归为“无虚不作眩” ,揭示出风、痰、虚为该病成因之内涵。老年人精血虚衰于未病之先 ,痰瘀交阻于既病之后 ,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病机要点。其中 ,本虚以肾精不足为主 ,气血亏虚次之 ;标实主要为肝风、痰浊、气滞、血瘀 ,而瘀血则贯穿该病的整个病程。辨证施治如下。
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 ,头痛而胀 ,每因情志变动则症状加剧 ,急燥易怒 ,面红目赤 ,少寐多梦 ,伴口苦、咽干、肢麻 ,舌苔薄黄 ,舌质红 ,脉弦或滑数。治以平肝潜阳、养血柔肝 ,方选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化裁 :怀牛膝、生龙牡、龟板、白芍、天冬、川楝子、茵陈、天麻、栀子、钩藤、黄芩、杜仲。
痰浊中阻症见眩晕耳鸣 ,头重如裹 ,胸脘胀闷 ,恶心呕吐 ,纳食不香 ,乏力嗜睡 ,舌苔白腻 ,脉濡或滑。治以化痰祛湿、解郁止晕 ,方选温胆汤、半夏天麻白术汤化裁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天麻、白术、白蒺藜、郁金、苡仁、木香。
气血亏虚症见眩晕耳鸣 ,动则加剧 ,过劳则发 ,心悸少寐 ,胸闷气短 ,神疲乏力 ,纳少便溏 ,腹胀肢麻 ,唇甲少华 ,舌苔薄白 ,舌质淡有齿痕 ,脉沉细无力或细弱。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眩 ,方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化裁 :黄芪、白术、太子参、陈皮、当归、茯苓、龙眼肉、甘草、大枣、生姜、川芎、丹参、熟地。
肾精不足症见眩晕头昏 ,乏力嗜睡 ,精神不振 ,腰膝酸困 ,齿摇发脱 ,心悸健忘。偏阻虚者伴五心烦热 ,便干溲黄 ,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 ,脉细数 ;偏阳虚者四肢不温 ,形寒浮肿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治以滋养肝肾 ,方选左归丸、二至丸化裁 :熟地、白芍、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当归。偏阳虚者治以温阳御风 ,方选真武汤、右归丸化裁 :制附子、白术、茯苓、肉桂、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天麻、大枣。
瘀血阻络症见眩晕日久 ,常伴头痛 ,痛如针刺 ,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 ,耳聋脱发 ,或形体消瘦 ,或胸痛彻背、唇甲青紫 ,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沉弦或弦涩。治宜养血和血、化瘀通络 ,方选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化裁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白芍、熟地、丹皮、大枣、白芷、吴茱萸、郁金、香附、泽兰、甘草。
眩晕控制后 ,应针对其脏腑虚衰加强充养五脏等扶正治法 ,以资巩固。
选药应养阴防滋腻 ,益气避壅滞 ,温阳慎香燥 ,清热酌苦寒 ,理气远香燥 ,祛瘀忌峻烈。药量不宜过大 ,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缓图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