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数九寒冬是中风的高发期,但临床资料表明,三伏盛夏也是中风的高发期。每年夏天,随着气温的逐渐增高,中老年人中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一般认为,数九寒冬是中风的高发期,但临床资料表明,三伏盛夏也是中风的高发期。每年夏天,随着气温的逐渐增高,中老年人中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当日平均气温超过32℃时,几乎是中风病发作的高峰期。为什么夏季也是中风病发作的高发期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夏天气温逐渐升高,致使好多中老年朋友血压升高,有头晕、头疼等不适。当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时最好对心脑血管做一次初筛;二是,夏天人们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中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差,耐受力低,而体内水分又比年轻人少1/3,对口渴的反应普遍迟钝,得不到及时的饮水补充,缺水更加严重。致使血粘稠度增加,动脉硬化程度加剧,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热“中风”。中风发作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粘。
夏季气候炎热,为了散热,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量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使原来就供血不足的大脑更加缺血,从而诱发脑梗塞、心肌梗塞。而且,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一旦“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增大中风发生的几率。
因此,盛夏时节老年人应重视原发病的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是引起中风的根源。据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及软化血管药。科学安排生活 ,注意劳逸结合。中风虽发病急骤,但发病前也有一个过程,出现一些预兆,如突然眩晕或头痛加剧;视物不清或失明;突然舌根发硬或失语;频打哈欠或恶心欲呕;“性格”突发或智力减退;无原因的嗜睡等。一旦发现中风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镇静,避免紧张、恐惧,尽量就近求医,尽量减少搬动,必须搬动时,要防止头颈扭曲,减少晃动,头应偏向一侧,以免突然呕吐引起窒息。
再者空调也可能成为“杀手”,室内温度调得太低,与室外“冰火两重天”,老年人容易出现脑部血流循环障碍,从而诱发中风。温馨提示:老年人一旦感觉闷热难受,或有“一闪而过”的头痛、头晕和眼花以及肢体感觉异常,常常是中风的信号,切勿以为是有点“中暑”或“天热吃不好睡不着”,就不当回事,应及时就诊。此外,平时要心平气和,清淡饮食,多饮水;注意保持居室阴凉、通风,合理降低居室温度;可适当服用一些防暑祛湿中药,多喝些绿豆汤、菊花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