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大多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肝硬化病人一般都面色晦暗、腹部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糖尿病人常常微血管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脚上黑烂、坏疽;肿瘤病人舌质紫暗、疼痛难忍更是屡见不鲜⋯⋯而这些众多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疾病,只要有“血瘀”症状,中医都可以用“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治疗。最近,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
冠心病人大多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肝硬化病人一般都面色晦暗、腹部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糖尿病人常常微血管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脚上黑烂、坏疽;肿瘤病人舌质紫暗、疼痛难忍更是屡见不鲜⋯⋯而这些众多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疾病,只要有“血瘀”症状,中医都可以用“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治疗。最近,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李连达院士领衔,国家重点支持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200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血行不畅、瘀积为血瘀证,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硬皮病、肝硬化等50 多种疾病都属于“血瘀证”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病证。据中医介绍,血瘀证指血行不畅、停滞、留着、瘀积于局部。主要表现在:面部、口唇紫暗;各种部位固定的疼痛,如胸痛、腰痛、腹痛; 血管异常,如静脉曲张、血栓形成、血管阻塞; 各种肿块,如肝脾肿大、组织增生、肿瘤;外伤瘀血、皮下瘀斑;月经色黑有血块;肢体麻木或偏瘫等。
最早提出活血化瘀疗法的是有两千年历史的《内经》。但是,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之前,活血化瘀主要是用于跌打损伤和妇科疾病,而据现代医学研究,活血化瘀法实际上可用于中医内、外、妇、皮科等多科,涉及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血液、运动、感觉等系统,包括了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硬皮病、肝硬化等50多种疾病。我国对活血化瘀的研究已有40 多年,见诸文献的病例达6 万余例,治疗有效率为85 %左右
我国对活血化瘀的研究源于40 多年前,以后陆续列入国家“973”、“863”计划以及四个五年计划等, 并将冠心病的治疗作为突破口。1960 年,课题组率先提出了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心血瘀阻、血脉不通”,而血瘀证的实质是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并倡导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在千余病例观察的基础上,首先在国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证实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活血化瘀由此成为我国中医界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方法。自1982 年以来,全国见诸文献的病例6 万余例,治疗有效率达85 %左右。
在基础研究方面,课题组对多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多靶点、多层次、多学科研究,发现其调节心肌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抗心肌缺血、抗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新作用,研制成功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中药新药30 余种,其中有10 多种已获准临床应用。
血瘀轻重程度对术后再狭窄发生有重要影响, “血府逐瘀”可减少50 %再狭窄发生不仅如此,中医药还可以明显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心绞痛的复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高达20 %~30 %左右。近年来,虽然新型药物涂层支架对防止再狭窄形成显示了较好效果,但其费用是普通支架的1 倍。对此,课题组选择经典活血化瘀中药“血府逐瘀汤”进行相关研究。陈可冀院士说:“临床中连续出现三四次再狭窄的病人不少见,我们曾接诊过一位反复进行过3 次介入治疗的病人,每次术后不久就出现再狭窄,病人非常痛苦。后来他向中医求助,通过活血化瘀治疗,至今他的心绞痛已有两年未再发作。”
经10 多年累计观察病例265 例,结果表明,血瘀证的轻重程度是术后再狭窄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活血化瘀中药可明显减少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心绞痛的复发,使两者的复发率分别下降50 %。
活血化瘀可以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
活血化瘀对于进一步提高冠心病预防效果,减少心绞痛复发率和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等,也有重要作用。
一位三支冠脉病变的冠心病顽固心绞痛患者,每天发作三四次,每次要疼5~10 分钟,西药控制不住,医生建议其做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接受了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并加用虫类药“搜剔通络”,结果1 周后症状明显减轻,1 个月后基本消失,长期服用中药,两年病情稳定。
中国中医研究院陈可冀院士介绍,中医认为冠心病与全身各系统如经、内分泌、免疫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质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在于立足整体,着眼局部,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复自我调控能力。“数万例病例观察已经证明,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可以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降血压、稳定斑块,对干预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促进侧支循环生成、减少冠心病及缺血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又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提高心肌耐缺血缺氧能力、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绞痛发作、减少心梗面积,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