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雪飞)6月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在第八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上报告,通过建立基于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大规模虚拟筛选新药的系统,目前已捕获数个具有显著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先导化合物,为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展示了新的诱人前景。利用大规模虚拟筛选策略,陈凯先院士等以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
本报讯 (记者王雪飞 ) 6月 1日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国家“9 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在第八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上报告 ,通过建立基于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大规模虚拟筛选新药的系统 ,目前已捕获数个具有显著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先导化合物 ,为有效治疗 2型糖尿病展示了新的诱人前景。
利用大规模虚拟筛选策略 ,陈凯先院士等以与 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核受体PPARγ为靶标 ,开展了寻找抗糖尿病先导化合物的研究。他们在超级计算机上对大约 240万个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两轮筛选 ,并根据“类药性”原则从 600个得分最高的化合物中精选出 150个进行实验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散射技术 ,测定化合物与PPARγ的结合常数 ,得到 76个具有较强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的生物测试结果表明 ,其中有 3个化合物激动 (受体 )的活性高于现有格列酮类糖尿病治疗药物。虚拟筛选的结果经实验筛选验证后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目前国际上文献报道的先进水平。
随后 ,他们利用自己建立的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前动物实验体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T32和T33对相关细胞的促分化能力强于或类似于格列酮类药物 ;T33具有显著的胰岛素增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