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仪检测原理不尽相同,但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酒精未干、试纸过期等人为操作不当是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常见原因●专家建议患者应将每次测量结果与日常饮食、运动、作息时间记录起来,并与医生讨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今年母亲节,糖尿病患者刘女士收到了女儿送的礼物——血糖仪。然而正……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肖海鹏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血糖仪品牌最少有二三十个。“无论是哪种牌子,目前血糖仪的技术原理其实就分为两大类: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
近期,有媒体报道“葡萄糖脱氢酶技术血糖仪会受干扰,有致命危险”。对此,肖海鹏认为:“此次事件关注的焦点其实在于使用这种技术的血糖仪到底会不会受到葡萄糖外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从而导致血糖检测值的假性升高,可能带来治疗上的风险。但并非所谓‘血糖仪致命’,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大和误导了。”
两种技术都有可能会受干扰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教授介绍,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技术都各有优缺点,就像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一样,由于各种血糖仪检测原理不尽相同,干扰物质在各种血糖仪中普遍存在。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GDH-PQQ)原理的血糖仪:按照美国FDA的说法,可能会受非葡萄糖类物质(注射用麦芽糖、木糖、半乳糖)的影响。但这情况仅局限于在使用注射用麦芽糖,接受口服木糖试验和高半乳糖血症的患者。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仪:虽然不受麦芽糖等非葡萄糖糖类物质干扰,但却易受氧气干扰,如ICU重症病人或者其他需要吸氧的病人,由于大量吸入氧气、往往使血氧含量大大偏离正常水平。同时,葡萄糖氧化酶技术还存在稳定性以及多种物质干扰的局限性,这些干扰物质包括常见的扑热息痛类药物或维生素C,而这些药物也都是患者经常可能服用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检测仪,将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很大偏差,影响对急重症患者的医疗决策。
对此,肖海鹏认为,相对而言葡萄糖脱氢酶受干扰影响的只是少数特定患者,不到患者人群的1%。如肾脏科的腹膜透析液会含有麦芽糖(但是这种透析液在中国没有上市,所以中国的腹膜透析液是不含麦芽糖);消化科的木糖吸收试验(这种试验如今已极少进行);新生儿科临床性的高半乳糖血症患者等(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为6万分之一,而且通常都在医生的监测下进行血糖的测量)。因此这些干扰影响都是极为罕见及可以预见,而且这些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医院的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通过问诊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受到潜在干扰的患者,并给患者使用其他检测方法。“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使用上述两种技术的血糖仪其实都是安全的。”肖海鹏说。
酒精未擦干也会影响结果
事实上,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操作中的很多人为因素也能影响血糖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专家指出,对于习惯用酒精来消毒手指的患者来说,在家测血糖,往往测出来的结果偏差很大。因为用酒精消毒,且酒精未干时,酒精可能混入血滴,从而降低被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所以测出的血糖值偏低。此外,很多血糖仪都对采血量有一定要求。血量过多,血液渗满吸收垫,则测得的值偏高。反之,若一滴血不够再增挤第二滴血时,测得的值也会出现偏差。
除了上面这两个比较常见的原因,可以影响血糖仪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还有以下这些:
血糖试纸条码输入错误:目前血糖仪试纸条码技术一种为人工条码技术,需要人工输入血糖仪试纸上的条码,另外一种为智能条码技术,无需人工输入。一般来说后者比较方便,前者容易发生人为输入条码错误。
试纸条过期:购买时、使用前均应注意检查试纸条包装盒上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的试纸条,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氧化酶原理的血糖试纸在开封后3个月内要用完,相反脱氢酶技术的血糖试纸可以用到标示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