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仪检测原理不尽相同,但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酒精未干、试纸过期等人为操作不当是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常见原因●专家建议患者应将每次测量结果与日常饮食、运动、作息时间记录起来,并与医生讨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今年母亲节,糖尿病患者刘女士收到了女儿送的礼物——血糖仪。然而正……
试纸条保存不当:试纸条会受测试环境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的影响,因此试纸条的保存要避免潮湿,用后密闭保存;应将试纸条储存在原装盒内,不要在其他容器中盛放。手指等不要触摸试纸条的测试区。
操作方法不正确:①测试时试纸条没有完全插到测试孔的底部。②滴血后等待时间超过两分钟才将试纸条插进测试孔。③检测时试纸条发生移动。
血糖仪不清洁:测试血糖时常会受到环境污染,特别是检测时血液污染了仪器的测试区,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血糖仪要定期检查、清洁、校准。对测试区的清洁时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机溶剂,可使用棉签或软布蘸清水擦拭。
长时间校准血糖仪:需做校准的情况有:第一次使用新购买的血糖仪; 每次使用一盒新的试纸条时;怀疑血糖仪或试纸条出现问题时;血糖仪摔跌后。
电池电力不足:显示屏上显示“低电量”字样或符号,应及时更换电池。
专家提示:
监测血糖别测完就算
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目的是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饮食、运动,以及帮助医生找出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肖海鹏说,因此患者应该将每次测量的结果以及测量前后几天的饮食、运动情况记录下来,在下次就诊的时候带给医生参考。“这样的测量才有意义,否则有些患者测量后看看结果没超标就算了,或者超标了就马上大惊小怪,这些都达不到测量的目的。”
肖海鹏建议,对于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频率应根据血糖控制的情况而定。至于血糖不容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例如每天使用3次以上胰岛素注射或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每天应进行自我监测3次或以上。
别忘了糖化血红蛋白
除了自行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还应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据介绍,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体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红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