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研究存在着不同的方向。西方医学有从激素角度研究糖尿病的,把糖尿病定义为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
3经络说
从经络病变、经络受损角度研究糖尿病,也是中医界的共识。当代中医如吴以岭脉络气络病变说;吕仁和的瘀郁热瘀说;李志英的血中有瘀说。
吴以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升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吸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压抑、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均会引起体内代谢失衡和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典型的由脉络病变引起的气络病变病理过程。络中气血阻滞不通是发病的关键,并贯穿始终。吴以岭还认为,肾络瘀滞,进而导致络外、络周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络息成疾,是糖尿病肾病发展和加重的关键病理环节。
吕仁和认为糖尿病并发症存在血脉瘀滞的病机,瘀郁热瘀互相胶结。他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症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验方一:黄精、生地、元参、丹参各30g,葛根、知母各15g,枳壳、黄连、生军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验方二:生黄芪、黄精、紫河车、丹参、猪苓、肉苁蓉、山楂、芡实、木瓜各1000g,葛根、秦艽、当归、狗脊、牛膝各50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形体消瘦,气虚为主,络脉郁阻,气短乏力,手足麻痛,面足微肿者。
李志英认为,血瘀贯穿了DR发生发展的始终,在DR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DR出现的微血管瘤、出血、渗出及至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等均是中医血瘀的具体表现。
4六淫说
风火湿燥寒,不仅存在于体外,也可内生。从六淫辩证也是中医的常见方式。如林兰的气阴燥热说;林绍志湿郁化热灼液为痰说;仝小林中满内热说。
林兰主张益气养阴治疗糖尿病。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阴虚燥热",治以"滋阴清热"为主。林兰教授在三型辨证的基础上,发现气阴两虚居绝大多数,为糖尿病的基本证型,倡导"益气养阴"治疗糖尿病。所研制的"降糖甲片"、"降糖颗粒"等系列中药,对轻型患者单独应用,中重型配合西药降糖药物,中西药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西药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减轻的毒副作用。林兰倡导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林兰教授在通过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甲皱微循环等研究、发现糖尿病血液处于高粘、高凝、高聚集状态,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结合舌质、脉象认为属于"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倡导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对糖尿病并发早期肾病、视网膜病变、肢体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并证实"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能纠正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林绍志等认为,过食肥甘滋腻,碍胃化湿,湿郁化热灼液为痰,化燥伤阴。此外,肾亏阴虚火旺灼液为痰;肺失治节,水津失布,聚湿为痰;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湿痰内生。故以二陈汤等治疗。
仝小林则撰文支持《内经》中满气逆之说。仝小林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2型糖尿病的前期是脾瘅阶段,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以腹型肥胖为特点,此阶段内热尚未化燥伤津,故多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病情发至消渴阶段,可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相关论文可见于各种数据库。
这些学说中存在分歧和争议,也存在着治疗效果上的差异,但是总体上互相支持。他们都各自把其他人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创新基础,因此呈现出中医糖尿病治疗技术上的百家争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