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缺陷,可以引起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
(1)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min,作用高峰为2~4h,持续时间5~8h。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h,作用高峰6~10h,持续时间约12~14h。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h,作用高峰14~20h,持续时间约24~36h。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2)根据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目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
(3)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40U/ml。U-100:100U/ml,常专用于胰岛素笔。国内胰岛素均为40U/ml,国外胰岛素则两种都有。病人在用注射器抽取胰岛素之前必需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种浓度胰岛素,否则后果严重。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有不同的用途:U-40用于常规注射,U-100主要用于胰岛素笔。
中西医治疗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有易耐药即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或使用而被病人乐于接受。单纯中药治疗,虽无不良反应,且可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唯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又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继发失效。
用药注意事项
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尤其在老年病人中,应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磺脲类药物以餐前0.5h服用疗效最佳。任一磺脲类药物的每天用量不应超过其最大用量(优降糖≤15mg/d;达美康≤240mg/d;美吡哒≤30mg/d)。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胰岛素B细胞可能恢复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应及时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同一病人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但可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合用而加强其降糖效果,也可与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或胰岛素联合应用,避免出现继发性失效。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肠道中,20%~30%的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的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会自行减弱。如果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或选择在进餐或进食后服药,可以减轻上述症状。二甲双胍导致乳酸酸中毒少见。但肝肾功能不全、心衰、严重贫血、缺氧状态时,则禁用双胍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肠道中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不易引起低血糖,但与磺脲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时,仍能发生低血糖反应。因此类药物具有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吸收速度的作用,所以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处理时则必须口服葡萄糖,不能口服其他糖类及碳水化合物食物。
胰岛素增敏剂此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水肿和血容量增加,但一般较轻。长期使用应定期观察肝功能。有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促胰岛素分泌剂不良反应有轻度的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