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传染病,春、秋季易发生。此病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中医称“流火”。彦面丹毒常因挖鼻或鼻、咽、耳部病灶引起;小腿丹毒常因足癣、小腿溃疡、外伤引起。营养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成为诱发因素。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先为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继之局部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边缘清楚,略高……
丹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传染病 ,春、秋季易发生。此病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 ,中医称“流火”。彦面丹毒常因挖鼻或鼻、咽、耳部病灶引起 ;小腿丹毒常因足癣、小腿溃疡、外伤引起。营养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成为诱发因素。
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 ,先为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继之局部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 ,边缘清楚 ,略高出皮面 ,表面紧张发亮。严重者表面可出现大疱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 ,常并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甚至并发急性肾炎、败血症、脑膜炎等。
治疗丹毒可采用以下疗法 :
周身疗法 :原则为积极抗菌 ,早期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 ,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或用环丙氟哌酸等 ,解除全身症状 ,控制炎症蔓延 ,防止复发。一般疗程为 10─ 15天 ,在皮损消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
局部治疗 :疱破溃者可用 1∶2000黄连素或呋喃西林液湿敷 ,也可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诺氟沙星乳膏、百多邦软膏等。反复发作者要积极治疗局部病灶 ,如鼻炎、耳炎、足癣等 ,讲究卫生 ,不挖鼻、耳等 ,并注意增加营养。
中医疗法 :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治疗法则 ,一般用连翘解毒汤 ,若高热可用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物 ,如果出现神昏、谵妄可加用紫雪丹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