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食入鱼、虾、蛋类过敏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皮肤内真皮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由血管中漏出,进入真皮,形成风团,胃肠粘膜出现水肿,平滑肌蠕动增强,导致痉挛性收缩而成病。
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出现腹痛、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首先想到的便是胃肠炎症,于是便会按照治疗胃肠炎症的方法进行治疗。事实上腹型荨麻疹也可以引起上述症状的出现,结果治疗方向错误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下面,就跟随皮肤病医院的专家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腹型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食入鱼、虾、蛋类过敏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皮肤内真皮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由血管中漏出,进入真皮,形成风团,胃肠粘膜出现水肿,平滑肌蠕动增强,导致痉挛性收缩而成病。祖国医学认为,是因饮食不慎,风、湿、热内蕴肠胃;通降失司,搏于血分,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中焦虚寒,血虚生风所致。
腹型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先出现隐痛,后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或脘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呕吐时欲便,便后痛减,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或粘液样,有奇臭、皮肤上可见淡红色、大小不等的风疹块,疼痛难忍,日轻夜重。
胃肠炎是胃肠粘膜及其深层组织的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食物中毒引起。症状包括:严重呕吐和腹泻,常连带有腹部痛性痉挛及绞痛、发烧、出汗等。其临床表现以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自体中毒为特征。胃肠炎可分为慢性胃肠炎和急性胃肠炎两种。
小儿腹型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整个消化系统,胃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风团,此时皮肤风团与胃肠道黏膜损害不一定同时出现,而是胃肠道症状的出现先于皮肤症状,而且胃肠道黏膜损害的持续时间很长。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对小儿腹型荨麻疹的误诊进行了分析,在他们收治的17例被误诊的小儿中,均为阵发性腹痛,有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以阵发性腹部绞痛为主,持续15~30分钟,少数持续1~2小时,病儿在皮疹出现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瘙痒感,腹前发生后的24小时内,全身均可见散在的风团。进一步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腹荨檎?/a》缺乏认识,在整个疾病的变化过程中,只重视腹痛而忽略了皮疹,或者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与皮疹割裂开来看,以及腹痛时经常想到的是急性胃肠炎、急腹症、过敏性紫癜等,造成误诊。
为了避免对本病的误诊,儿科专家指出,6~12岁的孩子,如果出现阵发性不明原因的腹痛,应当想到本病,如果有食人异种蛋白史或药物过敏史,先出现腹痛后出现皮疹,且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可以确诊。治疗腹型荨麻疹使用抗过敏药能收到明显效果,轻者可口服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重者可静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一般在2~4周内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