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性障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归纳以往研究发现,易感遗传素质和社会心理因素是起重要作用的两个方面。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那些没有性格缺陷或易感遗传素质的人,对神经衰弱并非天然免疫;另一方面,那些经受过许多精神创伤的人,却不一定都患神经衰弱。即使某些既有人格基础又遇生活压力者,也有不发病者。于是……
神经衰弱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性障碍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归纳以往研究发现 ,易感遗传素质和社会心理因素是起重要作用的两个方面。然而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 ,那些没有性格缺陷或易感遗传素质的人 ,对神经衰弱并非天然免疫 ;另一方面 ,那些经受过许多精神创伤的人 ,却不一定都患神经衰弱。即使某些既有人格基础又遇生活压力者 ,也有不发病者。于是使人联想到 ,在致病因素中 ,是否还有第三者的存在 ?
生物学研究发现 ,神经衰弱患者血浆亮脑啡肽升高 ,环核苷酸含量降低 ,其内啡肽出现一系列变化 ,产生不同效应 ,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促甲状腺激素 (TSH)基础水平降低 ,催乳素 PRL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反应迟钝 ,表明神经衰弱患者可能有下丘脑 -垂体轴功能的改变。患者血淋巴细胞、CD + 3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显著降低 ,血清IgA水平低于对照组 ,补体C4水平显著升高 ,表明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明显变化。
我们最近发现 ,神经衰弱可能与EB病毒 (EBV)感染有关。神经衰弱患者EBVIgG、IgM阳性率及IgM效价、EBV基因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神经衰弱的症状呈同步同向变化 ,即在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 ,其EBV抗体及EBV基因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此外 ,同为EBV感染阳性的人 ,神经衰弱组的生活事件多于正常对照组 ,其原因也许是精神压力促发了神经衰弱 ,也许是患神经衰弱而徒增了许多烦恼。
已有研究表明 ,心理应激可以改变潜伏EBV的稳定状态。在应激状态下 ,受试者的EBV衣壳抗原IgG抗体滴度比基础水平明显增高。一方面 ,心理应激可以上调下丘脑促皮质释放激素(CRH)的表达 ,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增加 ,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 ,而糖皮质激素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与神经衰弱患者有下丘脑 -垂体轴功能改变及免疫方面有改变的报道相一致。另一方面 ,体外实验表明 ,药物性糖皮质激素 ,特别是应激状态下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可诱导潜伏的EBV活化 ,而且ACTH、CRH在体外均能增加EBV的裂解复制。由此推测 ,体内EBV潜伏或许是神经衰弱患者所谓的某种“易感素质” ,当精神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被激活 ,致使症状明显 ;而当EBV呈“潜伏”状态时 ,则症状相对平缓。这种假说或许可解释为什么同样感染EBV的人 ,只有那些经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人容易患病 ,由此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 ,来理解和认识生活事件与神经衰弱密切相关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