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患者上中学时曾受到老师批评,当时她感到被教鞭指过的鼻子直冒冷汗,心里紧张得像揣只兔子怦怦乱跳。打这以后,她总是注意自己的眼前和鼻子,经常有被别人望着或指着鼻尖的念头。这种症状常使她头痛失眠,心烦意乱,精力不足。参加工作、成家后,她不敢与爱人及同事讲出这种无法摆脱的痛苦,有时即便想说,又怕他们不理解。这些年,她到很多医院……
有位患者上中学时曾受到老师批评 ,当时她感到被教鞭指过的鼻子直冒冷汗 ,心里紧张得像揣只兔子怦怦乱跳。打这以后 ,她总是注意自己的眼前和鼻子 ,经常有被别人望着或指着鼻尖的念头。这种症状常使她头痛失眠 ,心烦意乱 ,精力不足。参加工作、成家后 ,她不敢与爱人及同事讲出这种无法摆脱的痛苦 ,有时即便想说 ,又怕他们不理解。这些年 ,她到很多医院看过病 ,结论大同小异 ,医生告诉她患的是神经衰弱 ,她自己也认为是这病 ,但无论怎样治疗就是不见效。当她一筹莫展时 ,偶然发现医院宣传栏中有关于心理障碍的描述 ,一一对照后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患的不是神经衰弱 ,而是另一种疾病————强迫意念。
在综合性医院 ,这类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患者较多。面对患者的某些心身症状 ,反复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时 ,医生都会给患者下神经衰弱的结论 ,抑或用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供血不足等代名词。然而诊断易下 ,治疗却难奏效。不久前在一期国家级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讲习班上 ,学员们对神经衰弱症有了不少新认识。
一、神经衰弱也是一种精神障碍。以往 ,我们的医学教材多将神经衰弱归于内科疾病 ,因此医生在理念上也认为本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患者更是从“神经”字面理解 ,对生理检查、治疗依从性高 ,对“精神”却退避三舍。其实 ,神经衰弱由始至今都属精神疾病的范畴。
早在 1869年 ,美国一位名叫比尔德的精神科医生把希腊字根“神经”与“衰弱”联在一起 ,开创了这一医学术语。 189 4年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神经衰弱归类于现实神经症。 19 30年 ,美国精神病学会把本病例为精神神经症。国际疾病分类 (ICD - 8)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 2)把本病作为神经症的一个类型。
早期的神经衰弱概念模糊 ,包容了现在的多种精神障碍 ,因此造成诊断宽泛 ,患者增多。后来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 ,医生认识的深化 ,精神科新药及测查量表的出现 ,神经衰弱被分化成精神障碍 (神经症类 )的一些亚型 ,因此该病的诊断率在西方急剧下降。 20世纪 60年代后 ,美国和西欧已放弃此诊断。近 20多年来 ,我国精神医学也在积极与国际“接轨” ,虽然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 3)中保留了神经衰弱 ,但严格界定了其诊断标准。
二、符合《标准》的神经衰弱患者已不多见。综合性医院诊断神经衰弱一般侧重排除生理疾病 ,查脑电图、头颈部CT、核磁共振、心电图、心脏B超、甲亢化验等 ,因医生缺乏精神疾病检查的理论与经验 ,故不能排除“貌似”神经衰弱的其他神经症 (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 ),把它们都视为神经衰弱之类。如果结合《标准》用精神检查的手段来筛查 ,其实真正的神经衰弱患者并非那么多。
诊断神经衰弱 ,应在掌握《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几点 :其一 ,神经衰弱与其他神经症相比 ,表现为轻度的心理反应 (脑力易疲劳 ,易烦恼和紧张等 ),患者的社会功能 (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 )一般不受明显影响。其二 ,该病虽然起病缓慢、持久 ,呈慢性化 ,但病程一般不超过两年 ,病程过长 ,应考虑其他精神疾病的因素。其三 ,该病一般预后良好 ,针对具体病因做心理支持治疗和行为方式指导后 ,大都自行缓解康复 ,药物治疗多起辅助或安慰效应。如久治不愈 ,也应考虑是否患其他精神疾病。
很显然 ,神经衰弱与其他神经症比较 ,其临床特征是无特异性、轻微性及易治性 ,像这样标准的神经衰弱症患者 ,由于就诊率低 ,临床上已不多见。
三、很多神经衰弱患者其实是“冒充者”。易误诊为神经衰弱的疾病多是它的“近邻”————神经症的一些亚型。它们是近些年发病率高、就诊率高、误诊率高的疾病 ,它们与神经衰弱看似相差无几 ,其实有明显区别 :
1、广泛性焦虑。一种慢性焦虑症 ,它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神经衰弱最多。本病的躯体性焦虑症状 (头晕、心悸、心慌、出汗、胸闷、口干、皮肤潮红、阳痿、月经紊乱 )和运动性焦虑症状 (坐立不安、肢体发抖、肌肉紧张 )比神经衰弱多而重。其精神性焦虑症状具有特异性 ,如患者长期紧张不安 ,有不良预感 ,又说不清原因 ,其情绪体验和痛苦与处境不符。这些症状是神经衰弱所不具有的。
2、抑郁障碍。神经症性抑郁和抑郁症被误诊为神经衰弱也较普遍 ,因为这类疾病的患者同样以躯体症状 (头昏头痛、胸闷气短、失眠乏力、食欲性欲减退等 )为主诉 ,就诊于综合性医院。它们与神经衰弱的主要区别是 :患者一般有较突出的人格问题 (过度内向 ,过分关注自我 ,追求完美 ),心境持续低落 ,自卑自责 ,自我评价低 ,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3、躯体形式障碍。一类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包括躯体化障碍、持续性疼痛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各自的主要临床特征有 :持续两年以上多种多样的躯体症状 ,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 ;以疼痛为中心 ,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脊背痛、肌筋膜痛、纤维性肌痛、慢性盆腔痛等 ;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 ,如心脏神经症、心因性过度换气和呃逆、胃神经症和神经性腹泻等。这类疾病在综合性医院识别率低 ,多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血管性疼痛等。对这类疾病通常采用生物反馈、放松暗示、人格矫治等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此外 ,文章开头提到的强迫症以及疑病症、恐怖症等神经症 ,也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让广大医生关注这些精神疾病 ,神经衰弱将不再难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