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发作起来非常痛苦,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风寒瘀于太阳、阳明之经,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痛从而发玻《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23期报道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针灸科崔卫东医生临床采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被收治的49例患者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的患者有45例,……
三叉神经痛发作起来非常痛苦 ,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风寒瘀于太阳、阳明之经 ,致经络气血痹阻 ,不通而痛从而发病。《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 23期报道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针灸科崔卫东医生临床采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被收治的49例患者中 ,男 21例 ,女 28例 ;年龄在 20~ 60岁之间的患者有 45例 , 60岁以上者 4例 ;病程3个月~ 6年。第 2支痛 23例 ,第 3支痛 11例 ,第 2、3支痛 15例。
纳入标准 :(1)面部疼痛突然发作 ,其疼痛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针刺、烧灼样剧烈疼痛 ,一般持续时间为数秒 ,发作次数不定 ,间歇期无症状 ,痛时面部肌肉抽搐 ,伴颜面潮红 ,目赤流泪或流涎等。 (2)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时诱发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有明显的压痛。 (3)经X线检查 ,排除鼻窦炎、牙龈炎所致面部疼痛 ,或经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针刺治疗的治则为 :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取穴 :主穴 :太阳、下关、承浆、颧髎。配穴 :颊车、迎香、四白、攒竹、翳风、合谷 (双 )、三阴交 (双 )、太冲 (双 ),随症加减。用 28号 3.0~ 4. 0cm(1~ 1. 5寸 )毫针常规消毒 ,进针后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 ,远端穴位 ,用G6805型电针仪接通电源 ,留针 60分钟 , 1次 /日 , 10次为 1疗程 ,疗程间息 5~ 7日 ,治疗两个疗程评定疗效。
结果显示 :痊愈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烈疼痛完全消失 ,病情稳定 ,随访 1年不复发者有 27例 ,占 55%;显效 :疼痛明显减轻 ,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病情相对稳定 17例 ,占 35%;有效 :疼痛程度较前减轻 ,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间隔时间延长 4例 ,占 8%;无效 :发作时疼痛程度 ,发作次数 ,间隔时间略改善或无改善 1例 ,占 2%。总有效率 9 8%。
崔卫东医生指出 :本病治疗以近部取穴为主 ,远部取穴为辅。旨在疏通面部经络 ,使气血调和 ,通则不痛。太阳穴为奇穴 ,此穴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分支 ,面神经颞支 ;四白、颊车、下关均为足阳明胃经 ,四白穴布有面神经分支和三叉神经的眶下支 ;颊车穴布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分支 ;下关穴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和耳颞支 ,深部有三叉神经下颌支通过 ;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 ,此穴布有三叉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 ;颧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 ,并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 ,此穴布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眶下支 ;承浆穴为任脉经穴 ,又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此穴布有面、颏神经分支 ;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 ,是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吻合处。取合谷 (双 ),太冲 (双 ),三阴交(双 )属远部取穴 ,使之贯通上下 ,从而达到阴阳气血平衡。针刺时施平补平泻法 ,有利于减轻针刺的不良刺激 ,增加留针时间能够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