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痹证范围,即为筋脉痹。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藏血、主疏泄,故宜从血、从气论治。本病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侵袭、气滞血瘀、络脉闭阻而痛;虚者以肝肾不足,难以濡养,而痛势缠绵;也有虚实夹杂,病情迁延者。其辨治要点如下。外邪入络:起病较急,或伴发热恶寒,咽红头痛,疼痛走窜,下肢屈伸不利,舌薄白,……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 ,属中医痹证范围 ,即为筋脉痹。中医理论认为 ,肝主筋、藏血、主疏泄 ,故宜从血、从气论治。本病有虚实之分 ,实者多为外邪侵袭、气滞血瘀、络脉闭阻而痛 ;虚者以肝肾不足 ,难以濡养 ,而痛势缠绵 ;也有虚实夹杂 ,病情迁延者。其辨治要点如下。
外邪入络 :起病较急 ,或伴发热恶寒 ,咽红头痛 ,疼痛走窜 ,下肢屈伸不利 ,舌薄白 ,脉浮或略数。此乃体弱劳伤 ,外邪入侵 ,滞留经络 ,多见于本病初起或旧疾复发者。治宜疏风通络、行气止痛。处方 :银花、连翘、杏仁、防风、羌活、独活、秦艽、香附、郁金、当归、制乳没。还可用桑枝、川芎、忍冬藤各 30克 ,煎汤熏洗患肢 ,每日 2次。
湿热下注 :起病较缓 ,下肢酸痛沉重 ,局部漫肿不适 ,伴肌肤麻痹不仁 ,口苦咽干 ,小便黄少 ,大便不爽 ,舌苔薄腻或黄 ,脉弦滑。《内经》云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此乃湿浊内阻 ,滞留经络 ,不通则痛。治以清热化湿、驱风通络。处方 :苍术、川牛膝、黄柏、忍冬藤、桑枝、木瓜、郁金、香附、苡仁、茯苓、萆薢、地龙、当归。外用豨签草、黄柏各15克 ,桑枝、海风藤各 30克煎汤熏洗患处 ,一日 2次。
寒湿内阻 :有腰腿受寒史 ,疼痛较重 ,常有拘急感 ,遇寒则甚 ,四肢欠温 ,得热则减 ,小便清长 ,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质淡 ,脉弦紧或沉细。此乃因体虚感寒 ,致络脉痹阻 ,气血不调而滞塞不通 ,不通则痛。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络、处方 :细辛、桂枝、当归、川芎、制浮没、怀牛膝、木瓜、附片、制川乌、制草乌、郁金、香附。外用木瓜 30克、桂枝 15克、千年健 30克、红花 15克煎汤洗患处 ,每日 2次。
脾虚肝郁 :起病较缓 ,肢体酸困疼痛麻木 ,面色■白、纳呆食少、胁腹不适、乏力腹泻 ,舌淡苔薄白 ,脉沉弦或细。此乃肝血不足 ,脾虚不荣 ,治宜疏肝健脾、养血通络。处方 :黄芪、党参、云苓、香附、郁金、鸡血藤、木瓜、制乳没、独活、白芍、川牛膝、当归、内金、制首乌。外用鸡血藤、千年健、寄生各 30克 ,川芎、地龙各 15克 ,煎汤熏洗 ,每日 2次。
痰瘀留滞 :腰腿疼痛剧烈 ,刺痛为主 ,腰部强硬筋急 ,肢体关节屈伸不利 ,行走困难 ,有放射性疼痛 ,舌见瘀斑或瘀点 ,苔薄腻 ,脉沉滑或弦紧。此乃病变日久 ,气滞血瘀 ,痰湿运行受阻而与瘀血胶结 ,阻滞经络。治宜化痰通络、活血止痛。方药 :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郁金、香附、白芥子、僵蚕、地龙、独活、木瓜、胆南星、枳壳、细辛、半夏。外用大黄、川芎各 15克、木瓜、地龙、红花各 20克 ,煎汤熏洗 ,每日 2次。
肝肾阴虚 :肢体疼痛时轻时重 ,稍有劳作则疼痛加重 ,夜间为甚 ,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 ,体倦无力 ,五心烦热 ,少寐易惊 ,食欲欠佳。肢体关节屈伸不利 ,或局部发热拘急。舌淡红少津 ,脉弦细或沉细 ,治以滋养肝肾、通络止痛。处方 :枸杞子、生地、白芍、山萸肉、丹皮、川牛膝、女贞子、旱莲草、制乳没、赤芍、地龙、独活、细辛。外用木瓜、川芎各20克、地龙、赤芍各 15克、大黄 10克煎汤熏洗 ,每日 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