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中风先兆信号出现后,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血液的“粘,稠,浓,聚”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因此,专家建议预防中风要从幼年开始由于脑中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而如果人们能对脑中风的发病常识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则可以及时对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这样有助于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那么,应如何预防脑中风?……
种种中风先兆信号出现后 ,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有效降低血液的“粘 ,稠 ,浓 ,聚”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因此 ,专家建议预防中风要从幼年开始
由于脑中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 ,而如果人们能对脑中风的发病常识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则可以及时对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 ,这样有助于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那么 ,应如何预防脑中风 ?为此 ,我们邀请广州华侨医院神经科王彤歌、心血管科李自成两位医生 ,通过以下个案 ,讲解有关脑中风的治疗保健知识 ,以便让人们对疾病早期干预 ,防患于未然。
个案一 :
频繁打呵欠是中风信号
打从几个月前开始 ,年满 60岁的林老伯经常出现打呵欠、瞌睡 ,甚至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情况 ,但这些症状又很快会恢复正常。初时 ,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 ,没有休息好所致。可是 ,最近林老伯还会突感肢体麻木 ,话语不清的症状。此时 ,林老伯的家人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医生诊断后 ,才发现林老伯脑中风。由于林老伯的病情发现较迟 ,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专家点评 :脑中风多发于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早期病人多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打呵欠、瞌睡及视力模糊 ,但很快能恢复正常 ,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有不少人对这些症状往往掉以轻心 ,认为自己没事了 ,其实病人的隐患被忽视了。实际上 ,随着年龄的增高 ,老年人脑动脉逐渐发生硬化 ,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易在脑血管的内膜上沉积形成“米粥样”斑块 ,使本来光滑的血管内膜变得凸凹不平、粗糙和管腔狭窄、弯曲 ,并且动脉壁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变硬、变脆 ,血管内的循环阻力增加 ,致使血流缓慢 ,流量减少 ,从而使脑组织呈现慢性缺血缺氧状态。人的脑组织一旦发生缺血缺氧严重 ,就会出现打呵欠、瞌睡等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 ,这类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脑中风 ,造成难以弥补的神经功能障碍 ,比如晕厥、乏力或一时性失明 ,语言交流困难等 ,因此有此现象的老人应引起高度警惕 ,及早到医院检查。
个案二 :
天冷防寒避免脑中风
最近 ,由于忙于照顾发高烧的两岁小孙女 ,已患有高血压两年的黄婆婆几夜都没有睡一个好觉。有时 ,她忙得连降压药也忘记吃了。在小孙女病好后 ,黄婆婆却病倒了。初时 ,她觉得只是伤风感冒 ,也没有对病情多加重视。前天 ,因为挂念小孙女 ,黄婆婆还一大早起来坐车到15公里外的儿子家。可是 ,在刚跨入儿子家门时 ,她却晕倒了。
专家点评 :在寒冷的冬季 ,像黄婆婆这样的高血压病人如果不主意休息 ,最容易诱发脑中风。在临床中 ,脑出血患者 9 3%有高血压病史。而目前 ,天气寒冷 ,使人的血流速度减慢 ,昼夜温差、室内外温差、寒流袭击前后的温差、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 ,容易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液的流变学性能发生急剧的改变 ,而高血压患者对这种调节机能明显减退 ,容易诱发脑中风。此外 ,高血压病人切忌排便急躁、屏气用力 ,以防血压骤升 ,最好是坐便 ,或适当使用轻泻剂等。个案三 :
糖尿病患者注意休息防中风
为了迎接阔别 40年的弟弟从国外回来 ,张大妈与老伴准备将家中彻底打扫干净。由于干活出汗多 ,张老妈脱掉厚厚的冬衣 ,爬上吊梯准备把风扇叶也擦一下 ,不料突然跌了下来 ,当时便昏迷不醒 ,送医院急诊查CT示“脑出血” ,经抢救无效 ,当日便溘然离世。
专家点评 :目前 ,代谢病中糖尿病与脑中风关系颇为密切 ,有 30%~ 40%像张大妈这样的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常会造成冠状动脉、周边动脉和脑动脉的粥状动脉硬化和微小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机会是常人的 1. 5到 3倍 ,而糖尿病最容易在冬季复发或加重。为了预防脑中风 ,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冬季保健才行。因此 ,糖尿病患者除接受医生的常规药物治疗外 ,平时还应注意御寒 ,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服 ,注意保暖 ,通过积极的锻炼 ,提高机体抗寒和抗病能力。而且 ,还要养成定期测量血糖的习惯。
医生提醒脑中风病不会遗传
为了更好地预防脑中风 ,人们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作出采取正确的措施。然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中风认识模糊 ,甚至有人认为患上中风不死也残、中风会遗传等误解。对此 ,广州华侨医院神经科王王彤歌介绍 ,脑中风是一种慢性病 ,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和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等 6种疾病。其中前两件属于出血性中风 ,后 4种属于缺血性中风。近年来 ,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中风后 5年生存率已达到6 2 %左右 ,平均寿命已达 6 6岁 ,后遗症大为减少。目前 ,虽然 9 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 ,但年轻人也会得中风 ,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青年人来说并不罕见。血压高者确实患中风的机会比常人较多 ,但是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 ,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 ,以及其它因素存在 ,也会发生中风。尤其是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 ,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此外 ,中风并非是遗传病 ,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 ,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但应指出 ,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 ,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 ,认真、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
饮食贴士脑中风患者简易食疗
专家指出 ,预防脑中风首先应调整饮食结构 ,要多食用低脂肪、低热量、低糖的食物 ,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 ,如海带、蘑菇、蔬菜等。此外还要坚持体育锻炼 ,适当减轻体重 ,这对于预防脑中风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乌龟 (拳头大小 )取血 ,加清水及冰糖适量 ,碗装 ,入锅中隔水蒸熟食 ,每日 1次 , 7日为 1疗程。有滋阴养血、通脉之功效 ,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
小米 150克 ,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 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碎。砂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取汁 ,入麻子仁、小米煮为粥 ,每日空腹食 1次 ,适用于中风及大肠涩滞诸症。
荆芥穗、薄荷叶各 50克 ,豆豉、白粟米各150克。先煮前三味取汁 ,后入粟米煮成粥 ,每日空腹食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