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是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玻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引起胸缺氧,进而导致脑细胞坏死。临床上又称为脑梗死。患者常可伴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脑中风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方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死亡或残疾。近年,医学界提出了脑中风救治“时间窗”的概念,目的在于减小及减轻脑梗死中心坏死区及周边区的缺血……
脑中风是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引起胸缺氧 ,进而导致脑细胞坏死。临床上又称为脑梗死。患者常可伴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中风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 ,方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死亡或残疾。近年 ,医学界提出了脑中风救治“时间窗”的概念 ,目的在于减小及减轻脑梗死中心坏死区及周边区的缺血损伤。最初的时间窗概念指出 ,梗死后 3~ 6小时内是溶栓的最好时机。早期给予华法林、小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抗血栓治疗 ,可使脑中风病死率及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大大降低。随着对脑中风临床研究的进展 ,目前认为脑中风发生后的早期溶栓治疗可视作为第一时间窗 ,而在脑中风后的 24小时至两周这一阶段应被视为第二时间窗。在第二时间窗期间进行积极、合理的治疗 ,可进一步减轻患者脑组织缺血损伤的情况 ,并为减少并发症以及帮助患者康复奠定良好基础。那么 ,在第二时间窗期间该主要做些什么呢 ?如下是医学专家提出的综合治疗措施。
1.血压的控制 :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 ,溶栓后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故而此时不应过分强调降压治疗 ,以免诱发出血增加。但进入第二时间窗后 ,患者血压的急骤波动或升高均可影响脑的血流灌注压。因此 ,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对血压的监测和调控 ,使血压维持在160~ 180/9 0~ 105毫米汞柱。如果血压持续超过 160/100毫米汞柱 ,可在发病 48~ 72小时开始降压治疗 ,采用长效钙拮抗剂和 β受体阻滞剂每日晨起顿服 ,并配以西比灵改善脑血液供应。如果血压超过 220/120~ 130毫米汞柱时 ,由于其可危及重要靶器官功能 ,应紧急行降压治疗 ,但也要注意降压速度不能太快。一般使用卡托普利、拉贝洛尔等降压药 ,给药方式为口服或静脉注射。
2.血糖的调整 :发病后约 12~ 24小时最好不用葡萄糖 ,因为过高的血糖可损害脑组织并加重脑细胞酸中毒的症状。此阶段可用林格液加维生素C、维生素E和甘露醇治疗 ,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并保护缺血区 ,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如果患者血糖持续升高 (原有糖尿病或发生反应性高血糖 )时 ,要注意控制血糖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脑细胞。总之 ,脑中风后要密切监测血糖 ,发病 24~ 48小时后血糖升高且持续不降者应常规予以降糖治疗 ,将血糖控制在空腹 7毫摩 /升以下。降血糖治疗以胰岛素静脉滴注为宜 ,逐渐将血糖降至目标水平 ,同时要避免降糖过快而引起反应性低血糖。
3.降温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 ,发热可增加脑梗死的面积 ,脑中风后过高的体温还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恢复。因此 ,患者体温高于37. 5摄氏度就应予降温治疗。一般多采用物理降温法 ,行温水或酒精擦浴 ,促进散热。如果体温高于 38. 5摄氏度则应注意保护脑组织 ,采用头部冷敷及必要的药物降温治疗。
4.预防并发症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十分重要 ,其中有 3种并发症是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的。首先是应激性溃疡以及由此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脑中风后 24小时常规给予奥美拉唑(洛赛克 )静脉滴注 ,具有良好防治作用。二是防范脑水肿。除降压治疗 ,给予神经保护剂外 ,要在脑中风 24~ 72小时后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必要时予以右旋糖酐、甘露醇、呋塞米 (速尿 )等利尿脱水剂。三是预防深静脉血栓。脑中风后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此时可采用肝素低剂量静脉滴注 ,每天两次。
5.早期康复介入 :康复治疗应从第二治疗时间窗开始 ,特别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来说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非常关键。病后 24小时后即可施以抗痉挛体位体换 (翻身 )和轻柔的肢体活动 ,如肢体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运动及桥式运动、夹腿运动等。这些肢体运动可随病情稳定 ,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 ,以便于防止中风后肢体废用 ,为下一步康复训练作准备。
总之 ,第二治疗时间窗是脑中风患者病情变化较大和并发症较多的时候 ,必须严密观察 ,分析病情变化 ,抓住时机恰当治疗。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有利于患者向好的方向发展 ,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