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航空战线上,战斗着一支以研究和发展飞机结构最新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动强度试验技术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飞机动强度研究新高峰的专业化队伍──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动强度研究室。几十年来,他们用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研究技术为各种新型飞机早日飞上蓝天立下了累累战功,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最早建立的……
在我国航空战线上 ,战斗着一支以研究和发展飞机结构最新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动强度试验技术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飞机动强度研究新高峰的专业化队伍──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动强度研究室。几十年来 ,他们用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研究技术为各种新型飞机早日飞上蓝天立下了累累战功 ,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最早建立的一批专业研究室之一 ,动强度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全尺寸飞机及部件地面振动试验(GVT),颤振和伺服颤振分析 ,飞机起落架落震试验和起落架缓冲性能分析 ;飞机动载荷分析 ,飞机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 ;振动控制技术等。20世纪 60年代 ,动强度研究室依靠自己的智慧 ,利用简陋的设备 ,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架次动强度试验。此后 ,他们始终瞄准国际动强度技术的新动向 ,引进和创新并举 ,使动强度试验从最初简陋的设备到现在拥有高水平、高智能系统 ,从一种测试方法到几种测试方法并举 ,试验能力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和增强。目前 ,研究室已拥有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数字化GVI设备和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和分析一体化的工程软件系统 ,试验方法具有多点正弦和多点随机双重试验能力。拥有国内惟一配套最齐全、最具国际先进水平的起落架落震试验台系列及国内最大直径和吨位的大飞轮模拟摆振试验台。
改革开放以来 ,动强度研究室抓住机遇 ,走型号试验与预研课题并重的科研之路 ,先后完成了 100余架次全机和部件振动试验 ,三架次飞机结构与飞控系统耦合试验 ,涉及了几乎所有国内研制的新型机、改型军民机和直升机以及引进的国外飞机。其中 ,“某型号原型机全机地面振动试验及其模型修改技术”荣获中航一集团 200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还完成了 40余架次几乎涵盖国内所有机种的起落架落震试验 ,试验鉴定结论均已作为飞机首飞和设计定型的主要依据。“九五”期间开发的飞机机体弹性模拟技术、起落架缓冲系统不可测参数识别和可设计参数优化技术 ,把国内起落架落震试验水平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其起转回弹载荷研究获部级三等奖 ,机轮碳刹车试验研究、舰载机主起落架试验研究获部级二等奖。此外 ,动强度研究室还完成了十余架次飞机前起落架和直升机尾轮摆振试验 ,以及减摆器阻尼试验和轮胎动力学特性测试。“九五”期间开发的飞机机体弹性模拟技术 ,以及考虑机体弹性的摆振分析方法 ,与上述落震试验技术一并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民机动载荷预计和着陆载荷优化技术”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振动严重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技术”荣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航空用高阻尼减振器研制”荣获部级成果三等奖。
动强度研究室在完成各项试验任务时 ,不仅试验状态有鲜明的“动”感 ,而且试验场地更体现出多点“流动”性。近几年 ,动强度研究室各专业组都承担了十分繁重的国家重点型号试验任务 ,为此 ,落震与摆振组要往返于西安总部与耀县基地之间 ,共振组更是频繁往返于西安与成都、阎良之间。特别是共振组 ,他们承担着绝大部分试验任务 ,全组 20余人常常带着几卡车的试验设备转战祖国大江南北。为了完成各项试验任务 ,动强度研究室的各专业试验队常年在外奔波 ,经历了多少严寒酷暑 ,有多少个“春节”在试验现场度过 ,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多点“流动”性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 ,全室职工团结一心 ,知难而上 ,“动”中求进 ,忘我工作 ,在各个试验点谱写了一曲曲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乐章 ,“保质量、保水平、保节点、保安全”地完成了各项重点型号试验任务 ,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协作厂所的表扬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