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血管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热胀冷缩。此时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一般较夏季要升高10~20mmHg,如何使用降压药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人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有些患者,血压降至正常也会导致中风。今年68岁的马老师患高血压20年了,长期服用降压药。近一段时间他……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 ,随着气温的下降 ,人体血管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热胀冷缩。此时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一般较夏季要升高 10~ 20mmHg ,如何使用降压药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人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 ,对有些患者 ,血压降至正常也会导致中风。
今年 68岁的马老师患高血压 20年了 ,长期服用降压药。近一段时间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行走、站立时症状加重 ,卧床休息时消失。前几天早上一量血压 :150/9 5mmHg !赶紧找出两片心痛定舌下含化。半小时后 ,他的血压降至 120/70mmHg ,但同时感到右侧肢体无力 ,话也说不出来了。到医院一查 ,被诊断为中风。马老师不解 :自己只是把血压降到了正常 ,怎么会中风呢 ?参加会诊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博士生导师王新志教授说 ,马老师患的是缺血性脑卒中 ,还伴有颈动脉高度狭窄 ,导致这次发病的直接原因是降压不当。
王教授解释说 ,把血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确实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但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要将血压降到正常值。对于长期患有脑动脉狭窄或硬化的病人来说 ,血压降到正常标准 ,轻者可出现站立行走时头晕、心慌、乏力、出汗等症状 ,重者可导致脑梗塞。原因在于血液是靠压力和流速来保证脑组织供血的。当人直立时 ,脑处于高位 ,此时机体需要一定的血压压力才能保证脑部充分的血供应。脑动脉狭窄病人脑部供血量本来已显不足 ,此时如硬性降压 ,血液只能供应到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 ,两支动脉之间的脑组织边沿区域就会出现缺血灶 ,从而导致中风偏瘫。如果形象地比喻 ,就像机械浇灌的麦田 ,因动力不足 ,两块麦田之间的地域因浇不到水 ,麦苗就会干枯一样。由于这类中风是因血流达不到所引起的 ,医学界称此为“分水岭性脑梗塞” ,也叫“血流动力学性脑梗塞”。有时液体摄入过少 ,或丢失过多 (腹泻、高烧出汗、不恰当地使用利尿药等 )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也可造成这种血流动力学性脑梗塞 ,但均发生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
对于这种因服用降压药导致的脑梗塞 ,王新志教授建议大家 :
第一 ,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三高 )均可引起颈动脉狭窄或硬化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以长期患有“三高”的病人最好到医院作个检查 ,如颈部彩色多普勒和脑血管造影。如果病人存在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硬化 ,就不能将血压降到正常值 ,而应当比正常值略高一些。至于高多少为好 ,最好请专家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给予指导。
第二 ,当出现站立行走时眩晕心慌、肢体无力等轻度脑缺血症状时 ,不要急于服用降压药 ,尤其禁止舌下含服心痛定。此时病人应该及时上医院诊治。因为含服心痛定吸收快 ,降压作用强 ,对病人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