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临床与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致力于专科专病史研究,现已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杨金生博士的专著《中风病防治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医谚有言:“中风痨臌嗝,阎王请下客”,中风病以其发病急骤,变化难测,病情危重,后遗症多而列古代四大难治病之首。该病自远古以来就受到重视。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涉及中风病名的“风疾”、“疾……
近年来不少临床与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致力于专科专病史研究 ,现已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杨金生博士的专著《中风病防治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医谚有言 :“中风痨臌嗝 ,阎王请下客” ,中风病以其发病急骤 ,变化难测 ,病情危重 ,后遗症多而列古代四大难治病之首。该病自远古以来就受到重视。早在公元前 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 ,就有涉及中风病名的“风疾”、“疾首”和“疾言”等记载 ,其中所称“疾言”者 ,应是中风失语症 ,其后 ,在《国语》、《淮南子》等书中 ,又称为“ ”。《黄帝内经》一书中 ,早有论述中风之专篇 ,如《素问·风论》等 ,同书中又有“偏枯”、“偏风”、“大风”、“微风”、“薄厥”、“大厥”、“暴厥”、“煎厥”等不同的病名。《黄帝内经》主要用针灸治疗中风。汉代张仲景从脏腑经络辨治中风 ,又以药物治疗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记述了治法和方剂。
中风病以其多见和复杂成为历代以来涉及病名最多、理论观念争执最纷繁的疾病之一。自古以来各家流派均用自己的核心理论阐述中风 ,如隋唐时代有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的外风三家 ,续后又有以内风立论的金元四家 ,元明之际又有折中风外风的王履创类风之论 ,明代又有薛己、张景岳的温补学派。清代瘟病学家 ,均以内外风并论 ,在防治方法上也各有创见 ,其中 ,尤怡归纳为治中风八法 ,堪为集大成者。又有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 ,创制名方补阳还五汤 ,临床沿用至今。嘉庆道光年间 ,熊笏所撰《中风论》一书 ,为首部中风专著。民国以来 ,西学东渐 ,受病理学的影响 ,对中风的阐述不断深入。如擅治中风、名藻当世 ,称“海内三张”的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均持血冲脑气络理论 ,又依据《灵枢·海论》和李时珍、李梃、王清任等关于元神、脑髓之论 ,把中风定位为脑病 ,张伯龙还以动物实验证之 ,首开近代中医动物实验之先河。同时期的吴瑞南 ,也依据解剖学阐述中风病因 ,创立“血热生风”的理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在中风诊治方面又有三大改变 ,一是引进各种理化检查手段 ,包括脑脊液穿刺、 X线、超声波、血液流变学检测和 C D、 M R I等 ,二是病证名称和诊断的规范化 ,三是研制了不同剂型的有效新药 ,如清开灵、脑血康等 ,使得中医药防治中风研究与国际接归 ,并处于先列。对此般史实和情节 ,本书探赜索隐 ,足资可观。
本书作者多年来从事医疗及科研工作 ,曾著有《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寿养全书》等 20余部书 ,曾以“中医药治疗中风”为题赴德国、俄罗斯、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作者以三年读研之功使此书终观厥成。在论述理论和诊治的同时 ,又分别论述了古今 60名医家论治要点及 170个有关名词、 253个名方。为此部 30万言的撰著 ,作者查阅了 4000余篇论文及 200余部专著。是书以理论的系统性和资料的完整性全面展示了古今中医药防治中风的全貌 ,其中也体现了作者的实践和风格。可以说 ,《中风病防治研究》一书 ,除在专科专病史中应有一席之地以外 ,也具有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堪以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