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烦躁、舌或手指麻木,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中风。临床上,笔者根据疾病的发生机理,采用活血祛瘀法为主,配以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先兆93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起到了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基本方:丹参2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赤芍15克。在治疗过程中,笔者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
中风先兆 ,临床主要表现为 :头晕目眩、失眠、烦躁、舌或手指麻木 ,如不及时治疗 ,有可能发展为中风。临床上 ,笔者根据疾病的发生机理 ,采用活血祛瘀法为主 ,配以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先兆 9 3例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起到了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
基本方 :丹参 25克 ,川芎 15克 ,桃仁 15克 ,红花 12克 ,赤芍 15克。在治疗过程中 ,笔者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临床表现 ,辨证分型加减用药 ,按照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虚血瘀 ,痰湿阻滞四型进行辨证施治。
肝阳上亢型 :患者平素血压偏高 ,并随情绪的波动起伏较大 ,常伴有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或眩晕耳鸣 ,或手足麻木、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宜活血祛瘀、平肝潜阳 ,基本方加珍珠母 25克、川牛膝 15克、黄芩 9克、山栀 9克、夏枯草 9克。
肝肾阴虚型 :患者头痛眩晕、耳鸣如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红、脉弦细数。治宜活血祛瘀、滋补肝肾 ,基本方加白芍 15克、玄参 15克、天冬 15克、龟板 20克、龙骨 20克、牡蛎 20克、牛膝 18克、枸杞 15克、首乌 15克。
气虚血瘀型 :患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面色无华、气短乏力 ,或肢体、肌肉震颤 ,或视物模糊、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活血祛瘀、益气通络 ,基本方加黄芪 30克、党参 15克、桂枝 9克、丝瓜络 12克、甘草 6克。
痰湿阻滞型 :患者一侧肢体沉重麻木、眩晕、胸闷泛恶、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治宜活血祛瘀、豁痰祛湿 ,基本方加姜半夏 12克、胆南星 9克、茯苓 12克、白术 15克、炒枳壳 9克、橘红 9克、僵蚕 12克。
临证见阳虚者加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 ,高血压者酌加山楂、石决明、泽泻 ,瘀血甚者酌加水蛭、三棱 ,麻木偏于上肢者加桑枝、天麻 ,麻木偏于下肢者加牛膝、天麻 ,麻木偏于面部者加僵蚕、全虫。以上方剂 ,每日 1剂 ,水煎服。
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早有论述。明《医学六要》有“中风者 ,必有先兆 ,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 ,或不仁 ,或手足少力 ,或肌肉微掣 ,三年内必有中风暴病”的记载。笔者在临床观察到 :中风病的发生 ,一般在数月前就有临床症状 ,但因症状轻微 ,常不被患者及家属重视 ,以致造成“暴病”。中风的发病机理 ,其本在于肝肾气血衰少 ,其标为风火痰湿壅盛所致。究其演变结果均可造成邪阻经脉 ,血流阻滞而中风。中风先兆 ,其病理与中风同 ,仅是程度上的差异。所以 ,治疗中风先兆以活血祛瘀为主。基本方中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具有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可使血液“浓”、“黏”、“凝”、“聚”得到改善 ,恢复正常的脑组织供血量。本辨治法则依“治风先活血 ,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而设 ,采用活血祛瘀为主 ,同时结合辨证分型 ,配以滋补肝肾、益气通络、豁痰祛湿等法以调节全身机能 ,以防止或推迟中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