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一词出自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专著《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中风的临床表现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当然也可以不昏倒),多数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由于它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征很相似,故而得名。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内经》中又将中风病分别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
“中风”一词出自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专著《黄帝内经》 ,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中风的临床表现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当然也可以不昏倒 ) ,多数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由于它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 ,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征很相似 ,故而得名。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 ,《内经》中又将中风病分别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及痱风等。《金匮要略》中还详细描述了中风的症状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盛 ;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
中风指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 ,也叫脑卒中 ,不过中医称为中风、卒中 ,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病罢了。得了这种病 ,最常见到的症状是病人的半身出现程度不同的各种障碍 ,所以 ,中医又称之为半身不遂 ,现代医学则称之为偏瘫。
有的文献曾将面神经麻痹也归类于中风病 ,这种归类法不十分确切。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 ,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中枢性面瘫中的一部分病人属于脑血管病引发者可以归类于中风 ;而周围性面瘫与中风病无论是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或是转归预后方面都迥然不同 ,所以不能牵强地归类到中风病中。
中医认为中风分为两大类 :有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外风 ,亦称作真中风或真中 ,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 ,亦称类中风或类中。绝大多数中风患者没有明显的外邪侵袭 ,故中风病以内风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