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这2个诊断名称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临床上一直沿用至今。1982年中国12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这是2类常见的神经症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3.03‰,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为3.11‰。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衰弱的5类主要症状都可见于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而抑郁性神经症的持久性抑郁心境,以及与抑郁心境相关的一些症状,如:兴……
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这 2个诊断名称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临床上一直沿用至今。19 82年中国 12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这是 2类常见的神经症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 13. 03‰ ,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为 3. 11‰。临床研究表明 ,神经衰弱的 5类主要症状都可见于抑郁性神经症患者 ,而抑郁性神经症的持久性抑郁心境 ,以及与抑郁心境相关的一些症状 ,如 :兴趣减退、感到生活无意义、自我评价过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常叹息流泪、愁容满面、自杀观念、恐怖和强迫症状等 ,几乎不见于或很少见于神经衰弱 ,提示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是临床上可以鉴别开来的 2种不同的疾病类型。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结果 ,我们采用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对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进行比较研究。
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从成都市东城区抽取的 22006名 15~ 59岁居民中 ,发现神经症 29 2例 ,神经症的患病率为 13. 27‰。男性患病率为 7. 39‰ ;女性为19 . 10‰。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各种类型神经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神经衰弱 8.23‰ ,抑郁性神经症 3. 68‰ ,癔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均低于 1‰。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抑郁性神经症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而神经衰弱则否。抑郁性神经症在遗传学上与抑郁症有密切联系 ,但未发现神经衰弱与抑郁性神经症或抑郁症有任何遗传学联系。从而说明 ,抑郁性神经症与神经衰弱 ,从遗传背景上可区别为 2个不同的疾病单元。
尽管在美国“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 S M)分类系统中没有神经衰弱这一诊断名称,但在我国许多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 ,仍然表明这一疾病并未在现实中消失 ,在我国今后的精神疾病分类中肯定还应保留这一诊断名称。抑郁性神经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在遗传学上与抑郁症有密切联系 ,在疾病分类上宜归入心境障碍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