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慢性肾脏病在逐年增加,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在9%左右,目前世界上超过5亿人口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与慢性肾脏病相关联的心脑血管疾病。
泌尿系统诊治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1世纪以来,慢性肾脏病在逐年增加,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在9%左右,目前世界上超过5亿人口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与慢性肾脏病相关联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疾病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认识是目前全球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本报“东亚名医汇”名医、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系统诊治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邹洪斌针对以上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成年女性是尿路感染高发人群
“尿路感染是肾脏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邹主任介绍,该病以女性患者为主,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病原菌多数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是因为女性尿道短而宽,同时尿道口与肛门接近,尿道周围的局部刺激,月经期外阴部易受细菌污染,阴道炎、宫颈炎,妊娠期、产后及性生活等均可引起阴道、尿道黏膜改变而利于致病菌入侵。所以成年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8-10倍。先天发育不全,多囊肾、海绵肾、蹄铁肾、双肾盂或双输尿管畸形及巨大输尿管、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导致的泌尿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也可以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肝硬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性生活后排尿可预防尿路感染
邹主任介绍,尿路感染可以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偶有血尿,甚至肉眼血尿,发热、腰痛等,也可以无症状。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还需要做肾脏超声等检查,以发现结石、泌尿系统畸形等。一般尿路感染可以口服抗菌素治疗,如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消炎药物,疗程3-7天。对于临床表现明显,症状重或反复感染的,可以静脉滴注抗菌素治疗。对于尿路感染的预防,市民可以多饮水,勤排尿;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后马上排尿;补充维生素C等,发现尿路感染要及时治疗。
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应“限盐”
“肾小球疾病是肾脏病中的主要疾病。”邹主任介绍,它包括原发性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进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继发肾病常见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可以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血尿,肾功能改变等。临床上要做血尿常规、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测定、24小时尿蛋白测定、肾功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肾脏超声、肾图等检查。鉴别方面还要做抗核抗体、ANCA等检查。必要时候做肾活检,以便明确肾脏病理类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由于肾炎是免疫性疾病,治疗复杂,治疗方式对每种肾炎并不是相同的,一般需要降压、减少尿蛋白、降血脂等,必要时需要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饮食十分重要,应根据患者有无高血压及浮肿情况,分别给予少盐、无盐饮食;蛋白质也应按正常需要量供给,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并选用生理价值高的蛋白质,如蛋类、乳类、肉类等,以补偿排泄损失,避免浮肿及贫血。对于有肾功能改变者,蛋白质供给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克。还可以选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水分一般不需要限制,有明显水肿的病人,要限制水的摄入。
早用胰岛素可预防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它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症。”邹主任介绍。对于糖尿病病史10-20年者,其中50%左右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病史在20年以上者,几乎100%发生肾病。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情况。尿量增多:正常人每天尿量平均1500毫升左右,在糖尿病早期,其肾脏体积增大,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所以尿量也增多。尿中出现蛋白:这是糖尿病肾小球微血管所致,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尿微量白蛋白大于300毫克,就诊断为糖尿病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尿蛋白逐渐增多,每日达3.5克以上,伴有低蛋白血症、明显的水肿和高脂蛋白血症,出现继发肾病综合症的表现,预后差,会很快进入肾衰竭,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最后进入尿毒症阶段。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手段,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有效地预防微血管病变。降低血压,控制各种感染也很重要。如已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控制血糖时,给予减少尿蛋白的治疗,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降压的同时减少尿蛋白,必需时可口服氨基酸,可以加用一些中药治疗。如肾功能改变,加用降毒素药物治疗,到了晚期,需要做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替代治疗,可以长期维持治疗,也可以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