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王先生,在一家公司任部门经理,工作干得很出色。可近3年来不知为何患上了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上床时本来有些睡意,可一躺下就睡意全无,并且越想睡越是睡不着。每天只睡4~5个小时。让人奇怪的是,他如果出差,在汽车上或住旅馆,却很容易入睡。王先生患的这种失眠症被称为心理生理性失眠或条件性失眠。它是由于躯体紧张和……
今年 42岁的王先生 ,在一家公司任部门经理 ,工作干得很出色。可近 3年来不知为何患上了失眠症 ,主要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 ,上床时本来有些睡意 ,可一躺下就睡意全无 ,并且越想睡越是睡不着。每天只睡 4~ 5个小时。让人奇怪的是 ,他如果出差 ,在汽车上或住旅馆 ,却很容易入睡。
王先生患的这种失眠症被称为心理生理性失眠或条件性失眠。它是由于躯体紧张和预料、担心失眠的联想引起的 ,是两者相互增强的结果。在心理学上 ,这种紧张和担心被称为焦虑。因此 ,焦虑是失眠症的主要成因。这种预料、担心失眠的联想不仅加重躯体的高度紧张状态 ,而且也直接妨碍入睡。
作为失眠的主要驱动力 ,这种联想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针对内部感受的联想 ,主要是对不能入睡的过度关注 ,而后即发生恶性循环 :患者越是努力入睡 ,就会变得越激动、越紧张。然而当他 (她 )放松下来时 ,如在看电视、阅读时就易入睡。条件性外部因素引起的失眠 ,常发生于由睡眠相关的行为或状态所致失眠的持久联想 ,患者刚刚躺在他经常度过不眠之夜的卧室里 ,即可引起条件性觉醒。换句话说 ,像刷牙、关灯这些能诱导健康人睡眠的行为 ,在患者眼里反而变成了引起不眠 (条件性觉醒 )的因素 ,即形成了觉醒的条件反射 ,改变这些条件就易入睡。因此便出现了在汽车上、旅馆里或睡眠实验室睡得较好的现象。
心理生理性失眠可起源于偶尔一次自然发生的夜眠不良 ,也可是患者对应激事件的反应 ,随后预料、担心失眠的联想逐渐增强 ,出现躯体紧张和激动。这些联想不但不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失 ,而且还逐渐相对固定 ,虽然偶尔睡眠可好些 ,也可能突然由于生活事件或应激而变得更严重。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最常见的失眠类型 ,大约占全部失眠症的 15%。主要开始于青壮年 ,并逐渐加重 ,就医多在中年 ,多见于女性 ,可呈家族性 ,有的表现为遗传倾向 ,有的表现为家族成员对失眠危害的过度敏感。
心理、行为疗法是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方法 ,目的是消除失眠的驱动力————焦虑 ,使患者躯体放松 ,解除对失眠的担心和联想 ,打断焦虑————失眠————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和睡前觉醒的条件反射 ,必要时还须借助于药物。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限定、调整卧床时间 ,其原则是使患者的睡眠时间保持在卧床总时间的 85%以上 ,而不论其实际睡了多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睡眠效率可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