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论述颇多。中医认为,失眠即“不寐”,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因为外感或内伤等病因使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经常不易入寐的一种病证。失眠的病因较多,各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早在2000年前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将不寐的病因归结为阳盛阴虚。对中老年人多患不寐症者,中医认为是气血衰少之……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论述颇多。中医认为 ,失眠即“不寐” ,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因为外感或内伤等病因使脏腑功能失调 ,心神不安 ,以致经常不易入寐的一种病证。
失眠的病因较多 ,各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早在 2000年前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 ,将不寐的病因归结为阳盛阴虚。对中老年人多患不寐症者 ,中医认为是气血衰少之故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逆涩 ,五脏之气相搏 ,其营卫衰少而卫气内伐 ,故昼不精 ,夜以继日瞑”。汉、隋代医家认为 ,不寐可出现在各种疾病过程中 ,是脏腑机能营卫不和所导致。至明、清 ,各家对不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独立的辨证体系。《证治要诀》中记载 :“不寐有两种 ,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 ,有痰在胆经 ,神不归舍 ,亦会不寐”。《医宗必读》将不寐分为 5种 ,详述了气虚、阴虚、水停、胃不和等治法。总之 ,中医认为不寐是一种疾病 ,是人体阴阳、气血不调造成心神不安 ,心失所养 ,或心血不足等引起的不易入寐的病症。
我国传统医学有悠久历史 ,虽然理论和治则和现代医学相差甚远 ,但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说明其中确实有许多值得发掘的东西。
按照传统医学的理论 ,失眠有许多病因 ,但归根结蒂在于“心”有病 ,举例来说 ,心血不足、肾水不足 (不能灭心火 )、肝火太旺 (导致心火也旺 )、痰迷心窍等 ,都和“心”有关。实际上 ,传统医学的“心”有相当一部分与现代医学的脑有关。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根据“证”来决定的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指此。通常有宁心安神、清热泻火、滋阴降火、清化痰热、活血化瘀等治则 ,虽然原则不同 ,但应用得当 ,效果都很好。
至于中药的内容很多 ,这里无法做全面介绍 ,但一些单方可以罗列出来 ,如天麻丸、灵芝片、葛根素、杜仲、菖蒲、远志、柏子仁、酸枣仁、莲子芯、琥珀、牛黄、朱砂等都有宁心安神的功能 ,如果搭配得当 ,无疑的可以治疗失眠。此外复方制剂、中成药可以治疗失眠的就更多了 ,如天王补心丹、人参归脾丸、八珍益母膏、柏子养心丸等都有报道。
针灸、耳针、电针、激光穴位治疗中医师开展得也不少 ,有些病人确实感到对失眠有效。在失眠的治疗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有非常大的优势 ,两者不矛盾 ,可以配合使用 ,使疗效更加好。
值得一提的是 ,同是失眠 ,治法迥异。随着人类疾病谱改变 ,失眠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 ,从中发现当今的失眠症与 20年前临床上的有很大不同。已不能用以前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统治 ,也不能用过去的所谓“神经衰弱”临床概念来完全表达 ,更不是用简单的心理诱导就能治疗。采用中医传统的“从心论治”之法处方 ,常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笔者通过近三年对 1000例失眠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女性多于男性 (587例 :413例 );发病率以 40~ 50岁年龄段最高 ,以管理、财务等脑力工作者为主 ;辨证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 ,虚证次之 ,与以前传统多见气血不足心虚者有不同 ;其中“肝郁”约占 9 0%;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受惊吓等因素诱发失眠的约占总数71. 9 0%。如今更多的失眠者以“肝郁”为主证来综合性医院求诊 ,我们采用“从肝论治” ,以平肝解郁活血安神法治疗。药选 :桑叶、菊花、柴胡、龙牡、白芍、郁金、夜交藤等 ,辨证加减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 ,已取得较好效果。从1000例病案中评估 ,痊愈显效率为 25. 74%,总有效率达 9 0. 1%。同时 ,除了服药治疗外 ,还必须注意精神调养 ,劳逸结合 ,生活规律 ,体脑并用 ,精神乃治。
从肝论治 ,符合当今临床实际 ,切实可行 ,它对失眠症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和康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