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后,不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冬季历来是进补旺季,许多老年人都热衷于通过各种药膳调补身体,尤其是本身就患有骨质疏松而出现关节痹痛或骨折的老人,或补充钙质的,或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五花八门的药材和食材轮番上阵。
食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长期科学地进行运动能维护和提高骨矿密度,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可减少老人跌倒的危险性,从而降低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发生率。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与骨代谢相关的激素、钙及维生素D对骨强度的影响。可见,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不但不应认为自己是“豆腐渣工程”害怕“碰瓷”而久坐长卧,而且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户外运动长期坚持,因为接受充足的日照和进行对肢体产生较大应力性刺激的运动,如举哑铃、下蹲,长距离慢跑,蹬踏运动等,均有助于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不少老年人都喜欢选择像太极这类静功,认为年纪大了没有必要再锻炼肌肉了,事实上,一定的负重运动可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维持肌肉的强度及力量,可以有效预防突发跌倒,从而避免了骨质疏松诱发的骨折。
运动量的控制和运动时间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谢韶东副主任医师表示,在运动中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例如,负重运动每周4-5次,抗阻运动每周2-3次,强度以每次运动后肌肉有酸胀和疲乏感,休息后次日这种感觉消失为宜;运动时间则应选择空气新鲜、气温合适和日照充足的时段,如夏季6-8点和16-18点,冬季7-9点和15-17点,在有一定阳光照射的树荫下进行,锻炼中做到全身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