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在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近日,记者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病区采访时,发现该病区的老年患者明显多了起来。据医生介绍,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再加上老年人冬季穿得较厚,一不小心跌倒就易发生骨折。
据记者了解,我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患病率约占总人口的7%,每年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人群占患病率的27.5%~32.6%。由于骨质疏松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往往在患者发生骨折后才引起重视,许多患者因此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被称为“沉默的健康杀手”。因此,预防骨质疏松是人们保护骨骼的重要措施。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微创骨科副主任医师朱贤友,给大家介绍一下防治骨质疏松的常识。
老年女性属高发人群
朱贤友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在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话题。
骨质疏松分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特别是老年女性多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流失加快而发病。朱贤友说,骨质疏松的表现为一是疼痛,多为全身游走性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体位改变时疼痛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二是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由于脊椎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所以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三是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以低能量损伤为主,常见部位有脊柱、髋部和腕部骨折,多为粉碎性,不易愈合。四是有呼吸困难、胸闷等其他症状。
要懂得正确预防
“建议50岁以上的人们定期到医院测测骨密度。临床上常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结果分为正常、骨量低下、骨质疏松,直观易懂。骨量低下者要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骨质疏松者要询问骨科医生。”朱贤友对记者说。
朱贤友指出,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预防,目前我国已制定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高的食品,如鱼、虾、海带、牛奶、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食用,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三级预防: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正确预防、合理治疗,我们就一定会有一个健康强壮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