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就是平常人所说的结巴,是一种心因性疾患,是正常言语说话障碍,并非生理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它是由于大脑对发音器官失去应有的支配与调节,以及呼吸和发音方法不对而引起的。患有口吃的孩子,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时重复,面红耳赤,而且颈背肌肉及情绪紧张,说话不流畅,尤其是习惯在某个字上停顿,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现为说话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个字拖得很长,尤其……
口吃就是平常人所说的结巴,是一种心因性疾患,是正常言语说话障碍,并非生理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它是由于大脑对发音器官失去应有的支配与调节,以及呼吸和发音方法不对而引起的。患有口吃的孩子,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时重复,面红耳赤,而且颈背肌肉及情绪紧张,说话不流畅,尤其是习惯在某个字上停顿,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现为说话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个字拖得很长,尤其是在激动时,会急得说不出话来。
口吃最初多发生在开始学说话的一二岁前幼儿期,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说长句,但一句话停三四次才能说完,此时,如果父母不耐烦而打断他的话,孩子会焦急,多次之后便容发生口吃。儿童的模仿性很强,如果二三岁时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或生活在一起,就很容易被“感染”而致口吃,另外,孩子受到惊吓、疾病、意外事件、教育不当、家庭不和、受歧视等都可使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受阻,形成口吃。
口吃分为短暂性口气,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一般幼儿在学说话中出现的口吃,只要父母耐心纠正,几个月就可改过来,这称为短暂性发育性口吃;3 至6 岁的儿童发生口吃,只要正确引导,半年后就会慢慢消失,这称为良性口吃;7 岁以后的孩子,说话时第一个字重复,有时轻,有时重,字音拖得又长且不清楚,往往还要借助面部和肢体动作来帮助说话,称为永久性口吃。
儿童有口吃现象时,成年人不要嘲笑患儿,更不能模仿取乐,否则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口吃状况会更严重;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产生口吃的原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他们要勇敢、开朗和沉着;同时让患儿尽量放松嘴和咽喉的肌肉,做呼吸练习,在呼长气时发各种单音、其后练习不出声的唇音及舌头,下巴的发音运动,还要找出平对发音有障碍的音素,让其多次重复念读含此音素的单音,再指导孩子朗读句子,先短后长,训练形成从容不迫、有节奏、快慢适宜的语言习惯;教会孩子掌握多一些词汇,帮助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父母是幼儿最早的启蒙老师。5 岁前是幼儿学习、掌握语言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年轻父母要抓住时机让孩子早说话,以熟练掌握口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