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女硕士研究生,自述从初二以来一直有口吃,特别是在紧张时尤其严重。考取研究生后,口吃症状加重。医生了解到,她生长在一个气氛紧张的家庭中,父母关系不融洽,同时对她要求比较严格。青春期到来之后,她变得更加谨慎,生怕说错或说出不得体的话。大学毕业时报考了研究生,第一次没有考取,内心严重自责,自信心明显下降。现在尽管已是在读研究生,但又开……
某高校女硕士研究生,自述从初二以来一直有口吃,特别是在紧张时尤其严重。考取研究生后,口吃症状加重。
医生了解到,她生长在一个气氛紧张的家庭中,父母关系不融洽,同时对她要求比较严格。青春期到来之后,她变得更加谨慎,生怕说错或说出不得体的话。大学毕业时报考了研究生,第一次没有考取,内心严重自责,自信心明显下降。现在尽管已是在读研究生,但又开始担心不能毕业,见到导师就紧张,口吃症状进一步加重。
点评:童年家庭中存在的紧张气氛,大大增加了她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加上她自己本身具有的敏感和羞怯的特点,造成对与人交往的恐惧感。青春期之后对自我形象的关注,更增加了这种敏感性。特别是口头表达上的失误,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对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在出现口吃现象之后,紧张加重。考研的失败和再次考研进一步使她的自信心面临挑战,由于过分关注口头表达是否流畅,这种感觉与注意的互相强化,使她口吃症状加重。
医生采用精神交互作用原理对症状进行了解释,使她对症状的实质有了清楚认识。她按照医生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努力不去注意自己的表达问题,并把心得写成日记交给医生批改,经反复实践后,症状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医生又采用行为训练、系统脱敏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20 次治疗,她的症状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