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现在对于性的问题正介于懂和不懂之间,开放和不开放之间。如何鼓励和引导人们的性行为向自然、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从性蒙昧迈向性文明?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本刊只能试着从最普通人的性烦恼开始,做一些分析和解答。性健康领域正在流行着一个新概念:不安全性行为。什么是不安全性行为?亚洲和大洋洲性学联合会副主席刘达临教授这样解释:从广义上讲……
围城内的故事--“无性婚姻”
[楔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曾经带领36名研究员用一年的时间,对中国人的性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婚男女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数超过25%,在最近一年中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夫妻占到了6.2%。无独有偶,潘教授的调查结束后不久,广东省性学界泰斗朱嘉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而中国女性性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大致在35%-60%之间。在我国被调查的4700位已婚妇女中,患性冷淡的占23%,在生活中曾有过“性问题”困扰的女性占59%,诸多的“性问题”浮出水面。
对于“无性婚姻”的界定,从国际相关组织到中国的权威部门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对使用这个概念十分谨慎,他表示,现代人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是普遍存在的事实。造成这种现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及生存压力太大。忙碌且快节奏的工作,让现代人除了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之外,身体素质也开始明显下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夫妻的性生活。除此之外,性知识的缺乏和性技巧的单一;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食物质量下降引起的人体激素分泌失调等等,都会导致性冲动减弱,从而造成性问题。不过,这些广泛存在的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时间和治疗改善的,而“无性婚姻”却是心理、生理的双重障碍,能够改善的可能性极小。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检视一番另类意义上的“无性婚姻”的种种情状,并尽可能提供一些解决之道。
被生活压力侵蚀的男性尊严
故事
米雪和丈夫小康结婚是在1997年7月。那是一段再平凡不过的经历——当时两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整整三年,从同事到恋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新婚时的小康,是个特别恋家的“好男人”,即使偶尔晚上有应酬,也从没有超过十点以后回家的情况,这中间还不忘打几个电话回来。对于这样的婚姻生活,米雪一直颇为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