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养生方法或学说无论再怎么多,个人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首先必须拨开迷雾,明确养生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道理。6 Z8 W" U: Y8 y7 w( `
2 _3 n2 V( R% g. o0 }2 q7 _ B
+ g4 p$ g G2 ?; K H, A' x5 [ 6 {2 f* i7 u; C( f
第一本之于自己
! S% f; v2 k0 n7 i7 A / T% t% e: _# k6 c
千万别给自己下黑手
2 T$ ^, x8 T Y, M4 _5 T% L/ c
5 w& Q& Y0 O# \( B 养生首先要本之于自己,但现在中医养生的社会风气却恰恰相反。比如说一个糖尿病患者,他打高尔夫球把糖尿病给治好了,于是写本书:《打高尔夫球治好了我的糖尿病》,拿去出版,传播四海,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都跟他学,结果呢,我敢说,误人误己!他打高尔夫球打好了,你未必能打得好,因为糖尿病按照现代医学讲也分1型、2型;中医里也分上、中、下三消(消渴症)。而且人跟人不一样,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心情也不一样,饮食也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迷信某书某人,一本书或一种方法未必能适合所有人,养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任何脱离你的方法,在你身上就未必适合,未必能起作用。
" K4 l# p6 K! G. }- p8 |
$ D6 C/ N) ?2 u( r$ _ 往深里说,这其实涉及一个道和理的区别。我们说一个医师水平很高,我们会说此人医术高超,或说医道高超,我们不说医理高超,可见道和理是不一样的。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对道是这样解释的:“由事而知焉之为道。”就是由一件事而领悟出其他,这个称为道。可见道是与人的行为和目标密切相结合的。古人还说,“道,行之而成”,道是有人的行为加入其中的。而理却是可以先于人存在的,比如医理或说病理,是先于医术就存在了。
5 R! q5 M6 h5 c; P9 i8 s0 W: u 0 O2 u* S) E3 G
养生也是这样。养生之道是需要加入每个个人的行为和目标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长环境,量体裁衣制定出来的养生之道,才是适合自己的。放之四海的标准化养生法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差异,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养生之道。明白了这一点,你的养生就不会给自己下黑手了。《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叫“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这里再次强调:你首先要做到不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而当前有不少人却每天都在对自己下黑手。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如何忙,经常连续几天不睡觉,然后问我该如何养生。我真是无言以对,他都对自己痛下杀手了,还谈什么养生呢?
+ A& P- j: A, B: q4 W
4 g8 I+ N( ^ \ T5 G; i 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养生之理,但养生之道则有许多。张三可以说张三的养生之道,李四也可以介绍李四的保健经验和常识。总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养生体验甚至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张三、李四等将这些方法介绍出来,社会上就会出现诸多“专家”。但这些经验是否就一定适合你自己、适合广大民众,是否会有好的效果,就不一定了。这是因为每人生长地域、环境、饮食、性情存在差异,所采取的方法也应不同,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