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象牙塔中的同性恋现象不可漠视。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山西某高校的一个班120名同学中,就有4对同性恋学生,但大家已不会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
6 T/ \0 W3 Z/ S& M$ D& l3 K 【校园采访】 ; K8 f* J5 j: Y; D6 f) F' w
某高校一班120人4对同性恋人 柴慧慧是山西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她说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还没有同性恋,或者说还很隐蔽。大二那年出现了第一对女生,之后就有第二、第三、第四对。在校园里,同性恋者一般不会有过分亲昵的举动,只是拉拉手或者拥抱而已,大家觉得很正常,都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 R9 l$ z+ m" s+ ~8 E 东东,男,23岁,大三学生,网名“血月妖媚”。他毫不隐讳地对记者说:“我就是‘大学生同志’,圈里人都知道。”东东所说的“圈里人”,是他在酒吧和网络上认识的一批同性恋者。目前东东有一个固定的男朋友,是山西运城人。
; L6 k: ]4 { C7 U4 R) F( D9 P 赵小薇是大三女生,现在和林爽相处。赵小薇说,是她主动追林爽的,追求过程很辛苦,因为当时林爽还有男朋友。她每天给林爽买礼物、买饭洗衣服,甚至还和林爽的男友吵过架。 ! e; q" F M3 {! {4 u. D7 O/ V
对于将来,同性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赵小薇说,她想将来做变性手术,然后跟林爽出国结婚,又觉得不现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 y3 ^5 G& v, X" G% A- p
很多大学生同性恋者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记者采访的6个女生里,只有两名学生的家长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在东东看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跟父母坦白。“总有一天要面对,你越是胆怯,别人越不会鼓励你。”(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 D" A! I% v2 e7 H) i" h4 v0 k+ V4 \
【各方态度】 0 X% u, S& D9 x* \
校园同性恋渐受宽容对待 5 n5 h1 E% H' F6 k r
同学不排斥但担心染病 0 ?$ g! h3 J7 i2 `& f- r7 C
大部分学生对周围的同性恋是不排斥的。但一名同学小李说,她不能接受同性恋,一想到同性之间接吻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同学小王说,他很介意男生同性恋,害怕他们有传染病。
4 i3 j# R4 H8 w; Q) ~+ ~$ v Q2 x W( {. J4 i% a
老师不可能去干涉 + w# ~' Z4 }0 z6 T4 T
记者采访了太原几所高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几名老师都表示,同性恋的概率低并且很隐蔽,但如果真的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性恋不犯法,我们做老师的,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可能去干涉他”。
* N0 E, _* H( L 还有一些老师和辅导员明确表示,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同学,最好交给学校或者心理辅导老师处理。 7 p7 m7 H$ [# [2 M% p7 n2 f' m
家长从情感上无法接受 % K7 t% d7 m* A1 B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十几名大学生家长。大部分家长比较理智,都表示一定有能力和耐心转变自己的孩子,但谈到具体教育方案,家长们都说还没有想好。
/ E6 D' t4 i8 x6 N# R: G' p3 x# B2 U 也有个别家长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情况。一名家长说:“就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来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大人从情感上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9 t4 S4 l6 \9 u8 A- z' b' w& A 【调查报告】 0 J; A2 F5 J( z6 `- `
感情挫折是同性恋最大原因 6 L4 k$ F: O( T1 [+ p+ T: f- I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江秋雨等6人合作完成了一份《大学生同性恋生存状况及校园友好环境调查报告》。网上调查共回收800份问卷,有582份问卷进入最后分析。网下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 ( P" G9 E% x B9 l3 E
调查结果显示,有68.4%的人认为比起以前,在大学获取的同性恋信息急剧增多。从哪里获得同性恋的相关讯息和知识?网络排在绝对首位,94.5%的人选择;其次是朋友聊天(36.1%);选择书籍和影视的分别有34.8%和34.2%。 ! V5 N7 b, A2 V: U, J
调查结果还显示,来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同性恋的,其接纳的程度达到了24.5%,来自中小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分别是12.0%和8.9%。研究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较本科生而言更开明:他们中有18.05%的人可以接受同性恋,而本科生中这个比例是12.70%。
9 a6 d/ m+ S/ z1 a# l* f: l- Y
" ^) H* N( K, L. j) r9 Y3 b) U 在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分析上,选择最多的是“感情挫折”这一选项,占44.1%;其次是“环境影响”,占了28.8%。与此差不多比例的是“先天原因”,占26.9%,可见普通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理解倾向于后天选择而不是先天。 ( d2 _ w3 d( h5 H
对于“如果发现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你的态度会是怎样?”这个问题,有10.5%的人认为自己是“认可”的态度;而选择“无所谓”的是60.9%;有28.6%的人选择了“觉得恐怖,排斥”。
; \& I' W% F4 W. P 【专家观点】 / _7 o) a5 p2 f# _
同性恋者需要理解
; k) `8 n( v; T4 ]: i5 `# c6 { 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长期研究同性恋问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现象的学术理论专著。他说,近几年,中国的同性恋现象如冰山一角,渐渐显露出来。由于同性恋话题的敏感性,以及认识程度不够,以往社会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都普遍持漠视的态度,对同性恋者往往怀有偏见甚至敌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同性恋群体和一些学者、志愿者的争取,正视同性恋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
$ ?* h6 M: `) r$ k# W* U 张教授希望,全社会能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同性恋者,因为他们除了性取向和我们不一样以外,其他都一样。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需要理解和认可。张北川希望全社会都能以新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对异性恋怎么看,就对同性恋怎么看。 ; t5 F2 o3 n$ t! {" e0 Y
【新闻背景】
% M$ S: `( t+ Q/ m5 O 同性恋走向公开大事记 1 R: a9 l* w F: ]/ D3 k; A' a
1981年,《大众医学》发表张明园介绍《红楼梦》中同性恋现象的文章,认为同性恋是奇异的,但是否病态没有定论。 9 ]+ M+ U3 s/ u/ w6 B/ y5 x
1985年,《祝您健康》发表阮芳赋《同性恋———一个未解之谜》,认为同性恋不是疾病。
- c# A* _1 g9 g* ?8 K 1990年,李银河、王小波等对数十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个案访谈式研究,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
3 i& t+ k; p9 ?* W4 X* m' }: g
& q( u' m( \* f( \8 B9 M1 A0 G 1994年,张北川所著50万字《同性爱》一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学术著作。
2 r! I( y( d/ h) L9 m& W# e i 2001年,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同性恋首次不再被划为心理异常的病态。 . t; h3 q/ @6 e2 k
2004年,中国卫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中国男性同性恋人数及艾滋病感染的数据。
3 I( V; L- V* A4 a) ~+ r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本科生公选课《同性恋研究》。
2 x7 B* W( H# ]# ? 【资料数字】
; ]/ f& B% `8 [$ e( Y9 ] 2%~4%:卫生部门一项调查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
) j; [, t9 G$ q$ @! {# X 20倍:2004年底,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这比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高将近20倍。 4 G/ A1 h H% T
50:据中文论坛门户网站“ChinaBBS.com”统计,全国较有影响的同性恋网络论坛超过50个。
( l' \9 W; B1 I/ `1 K 3000万:据张北川教授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1000万。
+ t& ?" ^8 a* \" T4 d- d 21%:张北川认为,男同性恋者由于被歧视和缺乏正常的、良好的交往环境,38%曾因自己的同性性活动遭遇伤害,21.3%遭遇过异性爱者伤害,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侮辱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