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6666 size=5>第十章 上京告状</FONT></STRONG></P>< ><FONT face=华文新魏 size=2> 内蒙古一0四劳改所的广场上,在望楼持枪士兵的严密戒备下,正在召开犯人批判犯人的批斗大会。 <BR> 数百囚徒众目睽睽之中,胸前挂着用红笔书写的牌子‘帮助逃亡 特务 肖华’的肖华被带到了主席台右下的被告席上。 <BR> 瘦削的脸上、手上、脚上长满痦子的肖华被带上来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连日来被关警闭的收获。囚徒们开始骚动起来。在看守拿枪威吓下。好容易才肃静下来。采用囚徒批判囚徒的“车轮大战”是劳改当局经常使用的绝招。帮助犯人改造思想,认识错误,每奏奇效。 <BR> 中央主席台上,端放着劳改所政委和所长的坐椅,右端站立着担任大会主席的副所长,大会主席面向台下的囚徒们,先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 <BR>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狠抓阶级斗争,容不得半点松懈。今天,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革命形势一派大好,越来越好!但是,阶级敌人还在,心不死。已经被执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逃犯张文星和陈小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但是斗争并未结束,还有一个协助逃亡,至今死不改悔的肖华。” <BR> 主席台对面台上的政治宣传员,举起右手: <BR> “肖华,低头认罪!” <BR> 呼起口号来,批判大会正式开始了。 <BR> 数百囚徒一齐高举拳头吼叫起来: <BR>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BR> 被告席上的肖华被二名看守拿枪架着摇摇欲坠的身子。肖华低垂着头,聆听着这震耳欲聋的口号。四年前,在北京钢铁公司的批判斗争大会上,他已经经历过了一回。但是,这种在枪杆子压境之下的批斗大会更令他胆颤心惊。 <BR> “下面开始揭发肖华的反动行为!” <BR> 劳改方面早作了周密安排。谁发言?谁讲些什么?用不着交代,囚徒们惟恐失去这将功赎罪的绝好机会。 <BR> “王欣——” <BR> 第一个被点名的是同房中与肖华平时较为谈得来的原驻某国大使馆的领事先生。政治犯。 <BR> 虽身着黑色囚服,仍不失昔日外交官之高雅风度,不急不慢,徐步走到台前: <BR> “我们身为囚徒,能得到党和国家的宽大,在劳动中改造思想。首先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可是,仍有人体会不到党的恩情,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张、陈也是,前车之鉴当以为戒。我们要更进一步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强化相互监督体制。彻底批判揭露肖华的反革命罪行,把他作为一个活着的反面教材来教育那些胆敢重蹈覆辙的阶级敌人!” <BR> 无愧为是外交官出身,说出话来滴水不漏,比当年阿庆嫂的那张嘴还历害。 <BR> 数百囚徒,争相呼应:同意!同意! <BR> 王欣接着又道: <BR> “下面 ,我检举揭发有关肖华的反革命罪行,肖华对待政治学习从来就是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去年,当中苏边界开始紧张之时,有一次政治学习后回到监房里时,针对政委在会上的发言,肖华满口牢骚:说什么以前的老大哥在帮助我国解放和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磨来的功绩,简直是放毒。是诽谤!“正面台上的所长和政委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BR> “我认为政委的见解才是最正确的,绝对的正确!政委是党的代表,诽谤政委就是诽谤党!” <BR> 肖华哑然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的了。的确听王欣以前谈论过苏联局势,自己又不是政治家,哪来的那么高的政治见解啊。 <BR> “下一个,尹瑞群——” <BR> 被点名的是天津有名的歌舞团的大指挥。开始还有点儿犹犹豫豫,但很快就镇[下了下来,大有一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模样。 <BR> “肖华,利用逃犯陈小军好色之弱点,经常向他灌输一些封建色情的东西。例如,说什么有的劳改释放犯,由于无法返回原籍,就在劳改所附近 开荒种子地,成了“亲农民”。新农民娶了蒙古族的“新媳妇”。还说什么蒙古的女人象日本女人一样漂亮。害得陈小军神魂颠倒半夜里“跑马”这个虽然不是协助逃亡罪,但是,破坏生产就是破坏革命!大家说,对不对呀?” <BR> 美男子象是在背台词,很有舞台风度。 <BR> “对!愉坦白,快交代!” <BR> 囚徒们群情昂然,落井下石。 <BR> 主犯张文星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话,栽赃到了肖华的头上。肖华低垂着头,有口难辩。 <BR> 被指名的揭发者一个接着一个上台发了言。 <BR> 最后一个揭发者,没想到竟然会是李桂华。 <BR> 李桂华看也不看肖华一眼,径直走到台子中央,即使是关警闭,受拷打,肖华都能忍受,生怕会牵连教他日语的李桂华。平时在监狱中李桂华的名声就不好,大家都瞧不起他,蔑视他:“华侨先生”。要是把从日本归国的华侨李桂华给咬了出来,恐怕他的下场会比自己更糟糕。 <BR> “我和肖华同样是羊倌,我了解他的所作的为。” <BR> 李桂华开门见山。 <BR> “在放羊的过程中,他逐渐地掌握屯有关草原的详细的知识,比利时如,在什么地方生长着什么种类的牧草啦,到那里的距离有多少公里啦,从几月开始到几月为止蒙古族游牧民的蒙古包作何移动啦,他都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