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种历法,无非是对年月日的安排。这些安排主要依据天体的运动。 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 月亮圆缺变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 地球绕太阳运动是一个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以此为基础的一年长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阳历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那么,这种历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样的阴阳历,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就叫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