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1.3亿高血压患者,每年中风患者超过200万;在幸存的600余万中风病人中,75%%因瘫痪不能自理生活。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我国高血压患者还将增多,因此,对高血压的防治成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已制订了第一个高血压防治方案(试行本),并在执行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年,美国与欧洲公布了两个新的方案,尽管与……
我国现有 1. 3亿高血压患者 ,每年中风患者超过 200万 ;在幸存的 600余万中风病人中 ,7 5 %%因瘫痪不能自理生活。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我国高血压患者还将增多 ,因此 ,对高血压的防治成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早在 19 9 9年 ,我国已制订了第一个高血压防治方案 (试行本 ),并在执行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年 ,美国与欧洲公布了两个新的方案 ,尽管与我国的防治方案存在着分歧和异议 ,但是 ,本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防治方案 ,使之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目的 ,在今年 10月 8日全国防治高血压日来临之际 ,我们特请有关专家撰写了这组稿件 ,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重在预防急在抢救愈在康复
为防治中风出主意
重在预防 :脑中风一旦发生 ,病灶中心部分的神经细胞坏死后就不能再生 ,因此 ,在存活病人中 , 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其中 40%为重残 ,需终身护理 ,甚至发展为血管性痴呆。降低脑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绝大多数中风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主要是对中风危险因素的控制 ,如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不吸烟、不酗酒、合理饮食、积极锻炼、防止肥胖等 ;另外就是及时发现并控制中风先兆症状如突发一过性眩晕、黑蒙、一侧肢体麻木乏力、吐词不清 ,应及时到中风专科就诊。缺血性中风的药物预防可坚持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 ,有消化性溃疡者改用抵克力得。
急在抢救 :脑中风一旦发生 ,及时抢救 ,对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最为关键。如脑血栓病人 ,在溶栓时间窗内 ,医院专科可以用溶栓药物及时将血栓溶解 ,使血管再通 ,在脑细胞形成不可逆坏死前 ,及时恢复脑供血。而这段时间为 3— 6小时。脑出血病人在血肿压迫造成脑细胞不可逆坏死前 ,及时清除血肿 ,对抢救生命及改善预后作用重大。
愈在康复 :脑中风经抢救保住生命后 ,要减轻病人的残疾 ,调整好病人的心理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使其更好地重返社会 ,康复治疗最为重要。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效果更好。一般脑出血病人 2— 3天即可在床上进行 , 1— 2周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经过正规康复治疗 , 70%— 80%患者能生活自理 , 30%能重返工作岗位。湖南脑科医院中风防治专科副主任医师杨松林
防治高血压欧美提出新方案
今年 ,美国和欧洲相继发表了新的高血压防治方案和指南。这些方案或指南总结了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的丰富经验 ,反映了这一医学领域目前的最新成就和进展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面介绍的是这两个方案中的主要内容 :
一、高血压的分类 :两个方案都再次肯定 :凡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达到或超过 140与 9 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但美国新方案提出 ,收缩压在 120— 139或舒张压在 80— 89毫米汞柱应视为“高血压前期”。因为实验表明 ,血压超过 115/75毫米汞柱后 ,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和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便开始增大。在此基础上 ,收缩压每增高 20毫米汞柱 ,或舒张压每增高 10毫米汞柱 ,以上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便可能上升 1倍。
但不少专家对此不敢苟同。他们认为“高血压前期”的新概念将原本属于正常血压的人群都认定为潜在的高血压患者 ,必然造成这部分人的不安和恐惧。但支持美国方案的学者强调 ,这种分类方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和社会公众对预防高血压的认识 ,有利于更早地发现和治疗高血压 ,并扩大了预防对象的范围 ,为高血压的社会化防治打下了基础 ,其远期效果将会得到大家的公认。
二、降压的目标 :两个方案都承袭了既往有关指南的规定 ,收缩压降低至 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降至 9 0毫米汞柱以下。降压的终极目的当然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 ,为此应特别注意防止心脏、脑和肾脏等主要器官的损害。因此糖尿病与肾脏病患者的目标血压更低 ,收缩压与舒张压应分别低于 130与 80毫米汞柱 ;中风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60/100毫米左右。老年人以单纯收缩压升高者较多 ,他们应以降低收缩压为主。一旦降压达标 ,患者必须长期坚持服药。
三、降压药物的应用 :美国特别推荐以利尿剂作为普遍适用的首选降压剂。这类药物 ,例如我国应用甚广的双氢克尿塞 ,降压效果肯定 ,可与其他主要降压药物合用 ,价格低廉 ,所以颇受青睐 ,但要密切观察利尿剂的不良反应。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心力衰竭、中风、肾脏疾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高危状况等 ,美国学者特别指出 ,转换酶抑制剂如大家熟悉的卡托普利、伊那普利等具有普遍适用性 ,可以用于以上任何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美国或欧洲方案都对钙拮抗剂 (如波依定、络合喜等 )、β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 )和近年问世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科素亚、代文等也作了高度的评价 ,它们也都属于主要的或一线降压药物。所有降压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量。一般高血压患者在血压达到 160/100毫米汞柱以上时 ,大都需要两种降压药物合用 ,糖尿病人的血压难于控制 ,可能至少需用三种或更多的药物。四、血压的测量 :可以由医生在诊室测压 ,或者 24小时动态血压计观察血压 ,患者在家自测血压也得到了两个方案的肯定。患者自测血压的平均值超过 135/85毫米汞柱时便可认为是高血压。不少患者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便血压上升 ,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褂高血压” ,容易误诊为高血压病 ,而患者自测血压或作 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便可避免出现这种假性高血压了。
五、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这是两个方案都十分重视的关键内容之一。综合起来 ,应该注意 :(1)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严格禁烟限酒 ,减轻体重 ,控制每日的食盐量在 6克左右 ,适当运动、减轻心理负担等等。 (2)积极防治可能影响血压的糖尿病、高血脂症、焦虑或抑郁症、肥胖症等。 (3)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医生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加强公共健康措施 ,制订社区防治计划 ,广泛宣传防治高血压的知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王钟林教授
无症状脑梗塞其实有症状
张老今年 60岁 ,患高血压已 10年 ,平常无任何不适症状。最近感觉头昏 ,因恐惧中风遂至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发现张老的血压收缩压为 170毫米汞柱 ,舒张压为 9 0毫米汞柱。头部CT检查发现多发性脑梗塞。张老大惑不解 ,没有任何感觉和症状怎么会得脑梗塞呢 ?医生解释说 ,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无症状性脑梗塞。
什么是无症状性脑梗塞 (SCI)呢 ?其定义是 :该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时出现脑实质区T2加权高信号与T1加权低信号的影像。这是一个在CT与MRI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才提出的概念。由于CT与MRI检查费昂贵 ,不能普遍用于临床 ,因此 ,导致不少SCI病人漏诊。医学专家认为 ,凡有SCI的病人 ,预示着今后将发生更严重的脑梗塞。与无SCI的病人相比 ,其严重脑梗塞的发生率要多 10倍。同时 ,SCI也预示着病人有可能发展成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CI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年龄与高血压。高血压通过两个途径产生SCI:一是高血压使大脑小动脉内膜增厚 ,管腔变小 ,脑室周围的白质灌注减少 ,长期的高血压病人几乎都有这种白质缺血 ;二是高血压引起颅内小动脉局灶性脂肪玻璃样变性 ,使小动脉阻塞 ,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空腔 ,而形成腔隙性梗塞。SCI的数目还与脑萎缩密切相关 ,有高血压的病人 ,SCI多 ,脑萎缩也较严重 ,高血压加速了腔隙性脑梗塞与白质病变的发展 ,虽然这两处病变与老龄化都有关系 ,但研究认为高血压至少使这两处病变提早 10— 20年。SCI真的没有症状吗 ?其实 ,如果仔细回顾病史 ,医生还是可以发现SCI病人的蛛丝马迹。譬如 , 40%的病人表现有头昏 , 18%的病人有头痛 , 66%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有早发抑郁症 ,9 4%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有老年抑郁症。SCI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 ,从 5. 1%— 23%不等。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一般在 20%—3 0%。所以 ,早期发现SCI,早期治疗 ,极为重要。湖南老年医院丁家崇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五决策
许多中风患者常遗留肢体不灵活 ,说话含糊不清等后遗症。患者及家属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积极性远不如急性期 ,甚至因久治不效而丧失了信心 ,致使一些患者反复中风 ,身体状态日渐衰退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实中风后遗症期只要治疗决策得当 ,康复仍有希望。至少可以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决策如下 :
1、坚持持久战原则个人和家庭要对康复充满信心 ,切忌急于求成 ,对广告说的“用一个疗程药物或打一针就能治好”的神话故事千万别信以为真。
2、合理用药中风后遗症期的药物治疗应视情况而定 ,用药的目的在于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 )和防止再次中风。用药宜简 ,要有的放矢 ,切忌乱投医 ,滥服药。
3、康复训练为主只要坚持康复训练 ,在没有出现新的并发症和再次中风的情况下 ,患者的功能状况一定会不断改善 ,甚至恢复生活自理。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千万别把康复训练看作“仅仅活动一下患肢”那么简单。
4、定期随诊中风患者必须定期到专科医院复诊 ,一方面专科医生会对治疗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指导和观察 ;另一方面康复医生会对患者各方面的功能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估 ,以便对下一阶段的治疗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指导。
5、防止复发有条件的患者除了日常口服药物如阿斯匹林等治疗外 ,应每年定期住院检查及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选择合适的静脉用药及系统的康复方案等。湖南脑科医院黄远桃杨松林
老年中风又一因————降压不当
近几年来 ,出血性中风已大大减少 ,而缺血性中风却有增加之势 ,选服降压药不当是其原因之一。
例如 ,多年来沿用的“复方降压片”是按世界卫生组织结合旧时的“梯级式治疗方案”而设计的复方制剂 ,它含有利血平、双氢克尿塞、肼苯哒嗪和镇静剂等成分 ,其降压效果虽然可靠 ,但是 ,当血压下降过低时 ,血流变慢 ,血小板易于聚集而形成血栓 ,脑动脉内的栓子脱落时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双氢克尿塞是利尿药 ,可使体内水分丧失 ,还会导致血脂紊乱 ,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而容易形成血栓。
最近 ,有关专家在治疗老年型高血压的过程中 ,提出并应用了一种新的长效给药方法。这种新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稳定 ,防止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
以尼莫地平为例 ,以往传统的给药的方法是 ,每日服药 3次 ,每次 10毫克。临床表明 ,传统的服药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因为人的血压在 24小时内有着周期性节律变化 ,每天早晨血压升高 ,下午血压比较平稳 ,到夜间睡眠时血压会自行降低。高血压病人与正常人的血压变化节律是一样的 ,因此 ,高血压病人容易在早晨发生脑溢血 ,而夜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即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人按照传统的方法服药以后 ,早晨药物发挥作用有限 ,达不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而中午和傍晚再次服药以后 ,血压又会明显降低。因此 ,医生主张采用新的服药方法来治疗老年型高血压病。新的服药方法是每日服 1次 ,每次服 20毫克。据临床实验 ,高血压病人采用清晨醒后一次服药法以后 ,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的波动 ,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 ,既能防止血压在清晨时突然升高 ,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夜间睡眠时血压降得过低 ,从而预防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