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卫生部通报了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情况。什么是乙型脑炎?如何有效预防这一传染病?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单位的专家,请他们对此进行详细解答。乙型脑炎经蚊媒传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教授邓子德说,流行性乙型脑炎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属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
最近 ,卫生部通报了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情况。什么是乙型脑炎 ?如何有效预防这一传染病 ?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单位的专家 ,请他们对此进行详细解答。
乙型脑炎经蚊媒传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教授邓子德说 ,流行性乙型脑炎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 ,属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它又称大脑炎 ,简称“乙脑”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 10岁以下儿童 ,特别是 3至 6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成人、老人发病率也趋增多。
专家介绍说 ,乙脑又称作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经蚊媒传播。与人关系密切的猪、牛、马、驴、羊、兔、鸡、鸭等牲畜 ,均可被蚊虫叮咬而受染 ,是乙脑的传染源 ,蚊子叮咬了这些有病的动物再叮人 ,就可将乙脑传染给人类。通常乙脑在人群中流行前的数周 ,已通过蚊———猪———蚊的循环而广泛传播。人感染乙脑后仅产生短期 (约 1周 )的病毒血症 ,而且血中的病毒含量少 ,因而受染的人或隐性感染者不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动物特别是猪才是乙脑最主要的传染源。
乙脑多发生于蚊子易于繁殖的夏季和初秋 ,因为此时蚊子感染力强 ,加上雨量适中 ,有利于蚊子繁殖。同时由于天气闷热 ,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 ,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当人体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 ,病毒就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 ,经一定潜伏期后 ,先在局部细胞中生长繁殖 ,然后经血液到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大量繁殖 ,再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这时 ,患者会出现轻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恶心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但没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身体产生免疫之后 ,就可以将病毒杀灭。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 ,仅少数人发病 ,大多数人呈隐性感染 ,即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 ,可因此产生免疫力 ;部分病人出现一般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 ,而无神经系统症状 ;只有少数人由于抵抗力低或感染较重而导致病毒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发病。病人与隐性感染者的比约为 1:500至 1000,甚至 1:2000至 3000。乙脑病毒具有嗜神经的特性 ,一旦进入大脑 ,便迅速繁殖起来 ,致大脑发炎。因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实质 ,故俗称“大脑炎”。
乙型脑炎起病急骤
人体被蚊子叮咬到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一般需要 10至 14天。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 ,高热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精神委靡、嗜睡 ,有些病人颈项强直、肢体痉挛及阵发性抽搐。体温可达 39至 40℃。一般经过三四天后进入极期 ,由嗜睡、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转入深昏迷 ,严重的病人抽搐频繁、高热不退 ,体温越高、昏迷越深者 ,病情越重。最为严重的是由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发生脑疝 ,此时病人出现呼吸衰竭 ,脑部充血、出血 ,严重时造成神经细胞坏死。中枢性呼吸衰竭是乙脑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此阶段 ,病人死亡率很高。渡过危险期的病人进入恢复阶段 ,有少数人会留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如智力低下、肢体强直、失语、瘫痪、痴呆等。
特别应该警惕的是 ,乙脑初起时 ,很像上呼吸道感染 ,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症状与感冒相似。如果把乙脑误认为是“感冒” ,自己乱服药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 ,在夏秋季 ,若发现高热不退、头痛、嗜睡的病人 ,应想到患乙脑的可能 ,立即送医院诊治 ,不可麻痹大意。
目前治疗乙脑尚无特效药物 ,必须在医院对症施治 ,控制症状发展。近年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 ,病人死亡率已大大下降。
预防和控制乙脑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说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 ,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极少数人发病 ,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 ,尤其是 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因此 ,预防乙型脑炎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据专家介绍 ,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三条 :
一是灭蚊、防蚊。搞好环境卫生 ,填平周围坑洼 ,及时清除粪便污水 ,管理好水源 ,消除蚊虫滋生地。扑打、烟熏或药杀室内成蚊。在蚊子多的地方 ,睡觉应尽量用蚊帐 ,家庭和幼儿园要安装好纱门、纱窗。搞好个人卫生 ,常洗澡 ,常换衣 ,去除汗臭味 ,是防蚊的重要措施。
二是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 ,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三是搞好预防接种 ,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 ,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 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 2次 ,间隔 7至 10天 ,以后每年加强一次 ;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 ,每年一针至 6岁 ,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 6至 12个月婴儿 0. 25毫升 ;1至 6岁 0. 5毫升 ;7至 15岁 1毫升 ;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 , 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 ,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但是 ,按规定凡在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期间以及对注射抗生素及其他疫苗曾发生过敏反应的人 ,都不应该接种乙脑疫苗。
专家还提醒 :在乙脑流行季节 ,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 15克水煎服 ,每日 1剂 ,连服 7天 ,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同时 ,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 ,及时发现病人 ,早隔离 ,早诊断 ,早治疗 ,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