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玻轻者能自行缓解,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此病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在校学生发病比例较高。呈散在分布,没有明显的聚集性。病因和发病机制80%以上的病毒性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轻者能自行缓解 ,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此病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在校学生发病比例较高。呈散在分布 ,没有明显的聚集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80%以上的病毒性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 ),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 )、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一般是通过病人带病毒的手、饮水、食物等进行传播。
病毒自呼吸道、胃肠道或经昆虫叮咬侵入人体 ,在淋巴系统内繁殖后经血液循环 (此时为病毒血症期 )到达各脏器 ,在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前即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 ,病毒血症就消失。此外病毒亦可经嗅神经或其它周围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可以是病毒直接损伤的结果 ,也可是“感染后”的“过敏性”脑炎改变 ,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血管及血管周围的损伤。
临床表现多样化
病前 1~ 3周多有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史、接触动物或昆虫叮咬史。患儿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及颅内高压。首发症状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障碍 ,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 ,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昏迷。较大儿童早期多出现精神障碍。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呕吐、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严重者引起脑疝 ,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如单瘫、双侧瘫、偏瘫、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颅神经受损、小脑共济失调、不自主动作等。全部临床表现在起病 3天至 1周内出现 ,可持续 1周至数月不等。
由于病毒的种类不同 ,脑炎的表现也就多种多样。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是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而发生 ,最易引起高热、抽风、昏迷。发病急骤 ,进展迅速 ,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病情亦十分严重。脑部不但有炎症、水肿 ,而且出血、坏死等亦较多发生。腮腺炎脑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个合并症。病儿除腮腺肿痛外 ,逐渐产生头痛、呕吐等症状 ,提示脑部可能受到损害。有的病人在腮腺炎好转后才出现脑炎症状。极少数病人始终无腮腺炎之症象 ,一开始即为脑炎之表现。
分期治疗效果好
病毒性脑炎可通过临床表现、脑脊液化验、脑电图及CT来诊断。少数有条件的医院可做特异性抗体或病毒分离 ,以期进一步明确病原。主要对症治疗 ,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在感染前 ,常规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在急性期可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滴入 ,疗程不超过 2周 (但作用尚有争议 )。抗病毒治疗常选用三氮唑核苷 ,疟疾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糖腺音、无环鸟苷。输注营养脑细胞药物 ,促进脑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