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obi……
J. Robin Warren
根据第十届国际胃十二指肠病理与幽门螺杆菌专题研讨会
及第三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会议资料整理
早年的情形如何?在过去的100多年间里曾有多篇描述胃内存在螺旋状细菌的报道,但都不受重视。例如,1940年Freedburg就发现了几例并作了一短篇报道。但1954年Palmer进行的专门研究却否定了胃内有这种细菌存在。医学教科书的教条也明确得很,正常胃内无细菌生长,胃内的酸环境会将吞入的微生物迅速杀死,只有胃萎缩、溃疡坏死碎屑中才会有微生物生长,可能属继发性感染,且大凡是真菌。
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难得到高质量的胃活检标本。大多数胃标本来自外科手术、甚至是尸体解剖,这类标本的粘膜多已发生自溶,很难看到精细的粘膜病理改变,若有细菌也早已消失了。那时病理检查很少见到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与溃疡、胃癌显然也没什么关系。那时的胃炎分类方案除了恶性贫血相关的萎缩性胃炎及某些急性胃炎外,基本没有什么临床适用价值。恶性贫血是学校必讲的课程,但临床却很少见。很多活检标本病理显示慢性胃炎伴不同程度的灶性萎缩未被认识有什么临床重要性。对于我,这一切在70年代后突然发生了改变。
纤维内镜的问世,使得迅速固定良好的胃肠粘膜活检标本成了最常见到的病理活检标本之一。基于这类标本病理研究,促成了1972年Richard Whiehead的胃炎分类。Whiehead的分类很复杂,但十分符合逻辑,他用常见、易识别和易定量的指标将活检病理进行描述,例如部位、深度、类型、炎症严重程度、胃腺萎缩、肠化等。Whiehead所指胃炎“活动”,即粘膜上皮出现白细胞侵润灶,其实在胃粘膜活检病理中经常见到,但一直被忽略。我的感觉是Whiehead分类方案易学好用,结果稳定。
1979年4月,在一份胃粘膜活检标本常规H-E病理检查时,除了重度活动性慢性胃炎的变外,我发现粘膜表面有一条奇怪的蓝线,转成高倍镜后观察,发现是无数杆菌紧粘着胃上皮。我觉得这很不寻常,因此拿给同事们看。但是他们都说看不到,这使我十分气恼。我就尝试着对切片作Warthin Starry银染色,结果细菌清晰可见,低倍镜下就能看到,数量比想象的更多,范围更大。我高兴得不得了。用蜡块标本作电镜检查同样也清楚看到这种大量的细菌,形态与弯曲菌(Campylobacter)相似属细菌。这下子,同事们也肯定这种细菌的存在,但重要性则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