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线片下,两张片子一对比,连我们外行人都能看出这位老太太的颈椎不对头。正常人的颈椎像叠起来的马蹄,棱角是直的,而老太太的颈椎却像一个个糖葫芦,难怪她老是说腿没力气,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呢!“这只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脊髓型,它与另外几种类型的不同之处是骨刺向颈椎内侧增生,压迫脊髓,所以走路不稳。”我国著名骨伤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
在X线片下 ,两张片子一对比 ,连我们外行人都能看出这位老太太的颈椎不对头。正常人的颈椎像叠起来的马蹄 ,棱角是直的 ,而老太太的颈椎却像一个个糖葫芦 ,难怪她老是说腿没力气 ,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呢 !“这只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 :脊髓型 ,它与另外几种类型的不同之处是骨刺向颈椎内侧增生 ,压迫脊髓 ,所以走路不稳。”我国著名骨伤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指着片子对记者说。
临床上常有不少人出现高血压、咽炎、冠心病、视力障碍等症状 ,但治疗却总不见效 ,成了疑难病。这是为什么 ?孙教授说 :“过去人们只认识到臂丛神经受压后 ,会出现颈、肩、臂、手麻和痛的症状 ,往往忽略了颈椎病在压迫脊髓后也会出现所辖神经受压后的相关症状。这些症状虽然表现不同 ,但实际上都是颈椎病在做祟。”
颈椎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复杂的表现 ?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颈椎病究竟是怎样的疾病 ?孙教授是国家骨伤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他在由他主编、刚刚出版的《中医药治疗颈痛》一书中这样介绍 :颈椎病是一种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形成赘生骨 )而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 ,引起的一系列相应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根据症状大体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5类。对颈椎病的治疗 ,西医以手术为主 ,但真正有手术指征的还不到 5%。此外 ,由于颈部结构复杂 ,神经多 ,病人多不能接受。孙教授对手术治疗抱谨慎态度 ,他从自己 30余年的临床经验出发 ,发现颈椎病症状的轻重与骨质增生的轻重不成正比 ,X线片上增生严重的 ,有可能根本没有症状 ;而疼得厉害的 ,反而增生不明显。这说明发病的关键不在骨赘的大小 ,而周围无菌性炎症所引起的渗出、粘连 ,却能压迫神经 ,影响血运 ,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症状。因此 ,治疗的关键是如何使无菌性炎症消退 ,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孙教授认为 ,手法治疗应是颈椎病的首选。手法治疗的同时应配合药物、理疗、锻炼。手法的作用是使粘连松解 ,痉挛解除 ,炎症消退。他总结出的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以“轻巧柔和”为特点 ,生物力学实验表明 ,在牵引颈椎的情况下 ,旋转搬动颈椎 ,其作用力可均匀地分布到颈椎的每一个小关节上 ,也就是说达到了松动每一个颈椎、消除炎症的治疗目的。同时 ,他还研制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痛颗粒” ,以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眩宁”等有效中药。
近年来 ,颈椎病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 ,骨伤病占总发病率的 10%,颈椎病占骨伤病的40%,还有人说伏案工作者 9 0%患有颈椎病。在孙教授的门诊病人中 ,颈椎病已占到 80%以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颈椎病正向低龄化发展。以前认为 30岁以下不会得颈椎病的结论已经过时 ,现在年纪轻轻的即患颈椎病已不足为奇 ,孙教授甚至接诊过 17岁的颈椎病人。人们大多都知道 ,颈椎病的发病与长期伏案工作、学习、使用电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但现实又往往不允许你脱离这一生活环境。
应该怎样预防颈椎病呢 ?孙教授的回答是 :改正长时间伏案工作、躺着看电视等让颈椎过分受力的不良习惯 ,学会经常科学地活动颈椎。孙教授还专门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学的颈椎操 :“与项争力” :像公鸡打鸣一样把脖子向前探 ;“回头望月” :尽量回头向左右侧上方看 ;“哪吒探海” :努力向呈 4 5度角的左右侧下方探头 ;“以头书凤” :这个凤字必须是繁体的比划复杂的“凤” ,用头写时动作一定要夸张 ,使颈部尽量活动开。他特别叮嘱 ,不少人喜欢旋转头部 ,这种方式实际上很危险 ,因为颈关节呈斜面形 ,向四周环转时有可能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