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健网 >> 公益行 >> 我与中医药征文 >> 专业投稿 2014年10月27日 中健网·我与中医药主题征文 刘翠豹
有关养生方面的中医理论方法,比较系统、比较早的文献记录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其中《上古天真论》有一段精辟论述,与大家分享一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有关养生方面的中医理论方法,比较系统、比较早的文献记录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其中《上古天真论》有一段精辟论述,与大家分享一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从中可以看出,养生涉及饮食、起居、劳作、房事、情志等几方面。

  1、饮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好多疾病都跟饮食有关,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急肠炎、急性胰腺炎、甲型肝炎等等。下面主要从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两方面谈起:

  a、饮食习惯

  偏食:有的人喜欢偏酸,有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人喜欢大鱼大肉,这都不太好。过酸、过辣、过苦、过油腻的食物,吃得多了一是伤食道二是伤胃,肥甘厚味油腻之品吃多了,还容易生疖长疮,就是《内经》上所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所以说尽量不要偏食。

  过饱:《内经》有句话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吃得多了伤肠胃。其实过饱伤脾胃是小事,还有更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血糖过高问题,大量葡萄糖短时间内摄入,会引发血糖急剧升高,不仅对糖尿病病人不利,也会引起脑细胞脱水,长期如此,会影响智力。二是胃冠反射问题,吃得过多,胃要做功消化食物,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这样会加重心脏负荷,有冠心病的人过饱会诱发心绞痛。所以饮食不宜过饱,八九分为宜。

  饭后运动:好多人都知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认为饭后活动有助于消化。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饭后活动不仅无助于消化,甚至还有害。这是因为胃肠道的运动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它不是随意运动,不能由我们的意念支配,所以饭后活动这种试图以外力加速消化的做法是徒劳的,反而会由于胃部胀满、重力作用导致胃下垂;另外,刚吃完饭,胃要消化食物,必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此时你反而去活动,使得肢体供血需求增加,不利于胃部血液供应,有冠心病者更易诱发胃冠反射,心绞痛发作。所以饭后不要马上去活动,最好安坐半小时以上,以利于胃的消化。

  b、饮食结构

  我们北方人的饮食结构很不合理,尤其油、盐、糖的摄入量过大,这可能跟生活经历及饮食习惯有关。油盐糖的长期过多摄入,导致了一些所谓“富贵病”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要减少这些病的发生,必须把油盐糖的摄入量降下来,以清淡饮食为主。每日糖的摄入量不超过40克,油25克,盐6-9克。

  2、起居

  《内经》的养生学说,最重视“天人相应”,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认为对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我们平时所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指要顺应自然。有时候为了增强体质,适当对抗一下也可以,但别太过,否则反倒会损害身体的,《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中可以看出,太过与不及都是要不得的,要尽量掌握平衡,适可而止。

  3、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我们现在常见的运动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通过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尤其适于老年人。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因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易引发关节酸痛,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适于年轻人或体能较强的中老年人。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长时间的肌肉收缩)等。

  4、情志

  《内经》也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宣明五气篇》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内容,说明了五志配五脏的关系。《举痛论篇》也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都说明精神情志的变化与五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摄精神情志就是保护我们的五脏六腑,《内经》也指出一些办法比如“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等,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现在好多人在信佛教,道教,其实都是转移精神压力,修身养性的办法。

  总的来说,要健康长寿,就得从各个方面做起,遵循养生之道,才能少得病。正如《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要预防为主,把疾病消灭在萌芽当中,等得了病再治就晚了。(作者单位: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