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最近南方一知名大学的调查结果。就全国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已经达到10%~17%。心理学副教授、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侯玉波近日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今青年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太快。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迅速发展,他们的……
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最近南方一知名大学的调查结果。就全国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已经达到10%~17%。心理学副教授、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侯玉波近日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今青年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太快。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迅速发展,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新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侯玉波表示,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尤其突出。
不平等困惑
现在上大学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很不一样的是,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富差距不明显。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今的大学生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心理层面都存在相当的不平等。
经济问题尤其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也渴望和人交往,但贫困阻碍了他们。他们因为严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敢交男、女朋友,不敢参与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活动。“交往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特别糟糕,家里为了支付他们上学的费用已经是负债累累。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一顿饭能吃个馒头就点咸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侯教授说。
他们惟一的应对就是学出好成绩。所以,贫困生总是从早到晚埋头学习,独来独往。他们往往没有朋友,缺乏同别人的交流,也就没有倾诉的对象。“而与人交往、向人倾诉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很好途径,贫困生把所有问题都积压起来,压抑苦恼,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侯玉波担忧地说。
毕业困惑
毕业困惑是短短几年里出现的。过去,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工作,但现在却迥然不同,大学生陡然增多,从前大学生独有的天之骄子的良好感觉,已经被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排挤干净。侯玉波形容现在的毕业生等于是突然被扔进沸水里的青蛙,没有缓慢加热的过程,“所以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这个过程是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则容易慢慢适应。现在,有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太大了,极端的就容易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只是混混日子。”
另一方面,如今上大学的成本却提高了许多,相对来说,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变得更大了,于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相对较高,他们都想将自己发挥出来,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大,则冲突越大。
为了缓冲和逃避就业压力,不少人选择考研。侯教授认为,这样的选择除了因为迫于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社会上“重文凭、非实干”的观念所致。目前,用人量比较大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仍然重文凭,有不少用人单位招聘研究生、博士生,其实只是为了装点门面。
至于为什么大学生中做整形的越来越多也非常容易理解。侯教授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应对当前存在的“美丽经济”。应该正常地看待这一现象。“相比过去,现在的大学生更关注与别人的关系,更关注自我和自我形象,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青年人更容易不满自己的形象。”
性别困惑
“现在大学里的男生越来越女性化,女生越来越男性化。”侯玉波认为,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环境有关,他说:“按弗洛伊德理论,3岁前男孩子更容易受母亲的影响,女孩子更容易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在潜移默化中,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女性行为;而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男性行为。”可以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国电影《野蛮女友》其实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侯教授认为一个家庭里最好应该有两个孩子,孩子最好有同龄人陪伴玩耍,这样,他们接受的影响才能是平衡的。“大人与孩子间的交流和孩子与孩子的交流是非常不同的。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成人意识、行为的干涉严重,以至于独生子女很难学会体会同龄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他们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困惑
现代的青年人当面临追求爱情,还是追求财富的两难问题时,他们变得更现实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变得有条件了。侯教授说,从前的年轻人,自己盖一个8平方米的小屋,有一张床就可以结婚了,就好像“贫嘴张大民”的生活,但现在青年人的爱情要掺杂很多物质因素。
尤其是女性,她们的爱情观更理性、更现实,她们更愿意选择有成就、能依靠的人做丈夫。“所以,社会上一些‘傍大款’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实都是正常的。”侯教授说,“时下兴起的‘父女恋’、‘姐弟恋’正是当代青年人爱情观、财富观变化的结果。”<<<<青春的阴谋